做足了戰前準備,袁紹軍終於攤牌。
袁紹讓次子袁熙,領五萬幽州軍屯於遼東邊境,防範遼東黃巾軍搗蛋,袁紹則親率大軍,打着「為孔融報仇」的旗號,兵分三路進入青州,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大有遮天蔽日之勢。
不難看出,袁紹準備畢其功於一役,一舉拿下青州!
如今的袁紹,剛把握住了兩次發展機遇,早不是昔日氣象。
第一個機遇,幾乎得了整個幽州。
支持劉和滅掉公孫瓚,並在劉和死後,將追隨他的幽州軍收入囊中,雖然緊接着又與遼東黃巾狠狠幹了一架,多少有些折損,但也不是沒有好處,遼東黃巾被打殘,只能盤踞於遼東一角,苟延殘喘,短時間內無力對袁紹形成威脅。客觀地講,正是因為與遼東軍的大戰,反倒加快了袁紹對幽州的控制,利大於弊。
第二個機遇,便是并州了。
拿下并州完全沒有遇到阻力,兵不血刃傳檄而定。并州兵肩負着守衛大漢北疆的使命,是在戰場上見過血的精兵銳卒,還有一定數量騎兵部隊。并州的問題是物產不豐,需其他州郡接濟錢糧,袁紹有錢糧廣盛的冀州為後盾,支持并州不在話下。
三州在手,出兵二十萬,看似不多,其實不然。
要知道,調名城的部隊出擊,有規則限制,玩家佔據名城時只能外調10%兵力,諸侯情況稍好一些,但也只能調20%。袁紹這次出兵二十萬謀取青州。再算上袁熙的幽州軍,便意味着。袁紹的總兵力竟超過百萬!雖說如此龐大的兵力,未免有窮兵黷武之嫌。但也足以證明袁紹的強勢。
看看袁紹軍的整體佈置。
幽州,次子袁熙率軍五萬鎮守幽州,防範遼東,袁紹派謀士陳琳、許攸輔佐,主要是原劉虞部下,有鮮于輔、齊周、鮮于銀等人。
青州,袁紹兵分三路。
左路軍,長子袁譚率軍五萬,從渤海郡出兵。進攻樂陵一線。左路軍有謀士辛評和郭圖,帳下主要武將有呂曠、呂翔、馮禮、馬延等人。
右路軍,由袁紹最疼愛的三子袁尚領兵,同樣五萬部隊,由清河國從兵,進攻高唐一線。右路軍有謀士審配和逢紀,帳下主要武將有顏良、睦元進、韓莒子、呂威璜等人。
中路軍,袁紹親率十萬大軍出征,從安平國出兵。進攻平原治所。沮授、田豐、陳震參謀,帳下主要武將有文丑、韓猛、尹楷、淳于瓊、張顗、蘇由等人。
袁紹的外甥高幹沒有出戰,坐鎮後方,負責并州和冀州的安全。並支援前線。袁紹讓荀諶與高幹搭檔,一個統兵,一個管物資調派。各司其職,另有焦觸、張南等人聽調。他們負責具體任務的執行,如押運糧草、支援某路大軍。
不得不承認。現在的袁紹,確實兵多將廣,如日中天。
這還是張頜、高覽和鞠義被挖了牆角……
實際上,袁紹這次大張旗鼓地進攻青州,還有其他打算:那便是考察袁譚和袁尚,看誰更適合成為自己的繼承人。
袁紹有三子:袁譚、袁熙和袁尚。
通常情況下,都是以嫡長子為當然的繼承人,「皇帝愛長子」的說法由來已久,換作諸侯之家,該說法同樣成立。然而,袁譚脾氣有些暴躁,不怎麼討老爹喜歡,袁紹又因袁尚貌美(這理由真是奇葩,估計與袁紹也是美男子有關),以及後妻劉氏喜愛袁尚,有意立袁尚為繼承人,只是袁紹也知道,「廢長立幼」向來是大忌,還沒有正式表態。
袁熙是次子,排名不高不低,也不似袁尚那樣特別討父母喜歡,基本沒有機會,袁熙本人似乎也沒有爭位之心。形勢比較明顯,如果不出意外,袁紹的繼承人,將從袁譚和袁尚兩人中選出
袁紹可以不表態,下面的人卻不能穩起,得選邊站隊。
畢竟幾個兒子都成年了。
袁譚嫡長子的身份,為他帶來了巨大優勢,眾人都傾向於立他為繼承人。可是袁譚性子急躁,做事比較直接,比如逢紀和審配驕傲奢侈,袁譚就非常反感,不加掩飾地表露出來,逢紀和審配擔心袁譚上位後對自己不利,又發覺袁紹屬意袁尚,於是兩人轉而支持袁尚。再加上,袁譚前幾年因調戲趙雪,結果在青州市集被擒,讓袁氏顏面無光,算是一大污點,被袁尚一派不斷攻擊……
第1011章 奪嫡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