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想要進入巴爾幹,表面上看起來有衝突,實際上並沒有。
兩國一個在西一個在東,削弱奧斯曼和抵禦奧匈是他們共同的願望。
在沙皇的暢享里,最好是能和平演變塞爾維亞成為本土,因此即便可以將塞爾維亞傀儡甚至吞併,他們也沒有這麼做。
事實上在現階段的主流思想里,真正的鐵杆同盟幾乎和自治領是同樣重要。
例如西班牙曾經統治低地時,低地和本土便更像是同盟的關係。
俄國的結盟舉動引來了英國的擔憂,他們擔心俄塞會繼續從奧斯曼手中割走土地。
英國主動提議加入了俄奧羅的三邊會談。
並且為了讓事情重回正軌,達到他們挑起俄奧矛盾的目的,他們還邀請了奧匈帝國加入。
三邊會談變成了五方會談,結果卻沒有什麼改變。
羅馬尼亞的宗主權被奧斯曼轉讓給了俄國,塞爾維亞被奧斯曼承認獨立。
雖然奧斯曼暫時還沒有割肉,但那也是暫時的,從此俄國的力量又開始在歐洲活躍了。
遺憾的是,奧匈在這個過程中表現的非常慫,顯然不想單獨和俄羅斯對抗,讓英國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反而讓格萊斯頓有點後悔當初的決定。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奧斯曼再次向外界表現出他們「軟弱可欺」,伊斯坦布爾的宮廷暗流涌動……
阿方索這邊也得知了巴爾幹衝突落幕,頗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主要還是俄國關鍵時刻慫了,讓希望看一場好戲的阿方索很是失望。
這次不僅俄國,連奧匈也表現的很謹慎,原因是兩國都大吃了一口,算是暫時填飽了肚子,自然不會展現出太強的攻擊性。
但反對派可不會管這麼多,奧匈帝國軟弱的態度招致了匈牙利的批評,他們矛頭倒是沒敢直接指向弗朗茨,而是對準了中央政府和奧地利政府,指責他們「拿錢不幹活,出賣國家利益」。
由於奧匈確實算是利益受損的一方,為了安撫匈牙利人,中央財政會議是真的提前召開了,提前了足足6年。
等到會議開完,可能匈牙利這30的財政義務還要降一點,對此阿方索只能說他們怎麼好意思的。
同時暗暗慶幸西班牙境內的民族成分相對比較純粹,雖然民族也不少,但至少不像德意志人和馬扎爾人差別那麼大,認同感好塑造的多。
同時更加堅定地拒絕了將意大利語設為第二官方語言的提議。
與此同時,拿四也被進步衛隊從巴黎接了出來。
確實不怎麼好接,因為拿三皇帝堅持讓自己的兒子帶上好幾車財物,目標實在太大。
他們也不敢坐火車,因為這麼多東西要帶只能包下一列火車,包火車的消息肯定會被有心人探聽到,那就有埋炸彈炸鐵軌的風險。
據阿道夫所說,他們一路上遇到了不下5次刺殺,死傷了2位進步衛隊成員和9名法國皇家衛隊成員,才算是把拿四完好無損的帶出法國。
貴族之間交戰是不會搞這種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