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開闊了許多。
姥姥姥爺已經在站在村口迎接了,雖然才見面沒幾天,姥姥仍然把大成子攬在懷中,「大外孫、大外外」的親個不停。
「蘭子,家裏安排好了吧?你們娘三這次在家多住幾天。」
姥爺抱起小旺,接過了媽媽手中的竹籃,一邊喊着她的乳名,愛女之情溢於言表。
「哪能啊爸!婆婆老莊還有成子姑姑和老爹要照顧,不能在我家待久了!」
大成子發現,只有在外婆姥爺身邊,媽媽才像個撒嬌的孩子一樣。
與平時不苟言笑、風風火火的成子媽,簡直就判若兩人。
「哎!我家姑娘是個勞碌命!」
「可不是!早知道不嫁崗上了,在山裏找戶人家,回娘家也方便!嘿嘿!」
姥姥家的院子裏有一個很大的石磨,焦香的毛栗子早已炒好,放在了磨盤邊的竹籃里。
連毛栗堅硬的外殼,姥姥也全已剝開,就專等着她的寶貝外外回來享用了。
大成子豪不客氣,進到院子就直奔磨盤而來。
左右開弓,狼吞虎咽,很快被噎的直翻白眼。
「臭孩子!你可能吃慢點!餓死鬼托生的!」
媽媽沒有把自己當作客人,放下行禮就幫着外婆擺起了碗筷。
見成子噎住了,趕緊上前來給兒子搓揉着後背。
「大成,毛栗這東西吃多了割氣傷胃,別吃了!再吃姥姥燒的噶肉你就吃不動了!」
姥爺笑呵呵的把竹籃收了起來,而老舅衛華正抱着小旺孩在外邊四處轉悠,帶他提前熟悉一下這塊媽媽衛蘭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今日他才是主角,第一次來外婆家。
不多的功夫,香氣四溢的外婆家常菜就擺上了桌面。
煙熏臘肉、河魚豆腐,板栗仔雞、山菇肉湯、油燜粉絲,都是最地道的山珍農家菜。
姥爺說的沒錯,十幾個毛栗下肚,這滿桌的噶肉,嘴饞的大成子真是吃不下了。
尤其是那陳年的煙熏臘豬肉,就着香脆的鍋巴下肚,向來都是他的最愛。
皖西大別山一帶的民風和菜餚,直到今天,還能找到明清年間大移民的影子,其中以這煙熏臘肉為最。
老輩人談起祖先的來處,都會提起一個共同的地名,江西鄱陽湖邊上的瓦窯壩。
據史書記載,明末張獻忠農民大起義,入川途中曾經過皖西,義軍走後當地原住民十不存一。還有一次就是太平天國年間,這裏也是主戰場,江淮土著再一次橫遭劫難。
所以從清朝初年開始,來自江西、湖南等地的移民在瓦窯壩會合,穿越整個古徽州,沿江北上,來到了今天的皖西江淮一帶。
也把湘贛諸省的民風和飲食,帶到了這裏。
比如這煙熏臘肉,和湘西、贛南一帶的老臘肉,就很是相像。
還有地名,皖西鄉村,王郢子、張郢子、鐵沖、劉沖、王沖等等,到處都是。
而以「沖」和「郢」為地名,也是湘楚文化中的一個特色。
當年楚國的始都江陵就稱為「郢」,毛主席的家鄉是「韶山沖」。
大成子家在油坊生產隊,周邊還有槽坊、農坊、粉坊、孵坊、糟坊生產隊。
據說這些地名,都是由清朝年間的田氏地主莊園演化而來的。
咸豐六年,僱農出生的田家兄弟從瓦窯壩來到這兒,插草為標屯圈土地,不幾年的時間就成為當地的一代豪強,建下了十幾座農莊。
而且每個莊園也各有分工,比如專司榨油的油坊、專門磨製米粉、麥面的粉坊、專門養豬牧馬的槽坊,專門釀酒的糟坊等等。
這些田氏農莊,也就是如今油坊、槽坊生產隊的前身。
大青山里除了滿山的毛竹、板栗樹外,還有數不清的橡樹參雜其中,如今正是一年當中撿橡果的黃金季節。
吃過午飯媽媽也不歇息,小兒旺子交給姥姥照看,便拉上老舅衛華和大成子,進山拾橡果去了。
姥爺如今是隊裏竹器副業組的社員,另外他還有一門製作橡果粉絲的祖傳老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