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寧道:「章程細案不必進呈了,就直接交給政事堂。妥當不妥當,政事堂看着辦。通過後直接下朝令就是。」
各部各寺的政務,不能事無巨細都讓皇帝親自研究決斷。不然,政事堂的意義何在?皇帝皇后只指出方向和大概,抓住綱就成。相對細化的執行方案,當然要宰相們決斷。
否則的話,皇帝會有多忙?
再英明的君主,一忙起來就會出紕漏。
林必舉出列道:「陛下,娘娘,全國推廣種植殷洲作物,娘娘稱之為副糧。那麼,這副糧多達數種,征起賦稅來頗為麻煩。請旨,副糧是徵稅還是不徵稅?」
崔秀寧和李洛都是一愣。他們倒是沒有想到這個。
是啊,這紅薯等莊稼,是徵稅還是不徵稅?
這些作物,大多用的都是不適合種植主糧的荒地,又是好幾種,怎麼統計呢?
而且,主糧是硬通貨,吃不完的肯定能變現,朝廷必定會收購。可是這些副糧,朝廷不可能會收購,變現很難,朝廷難道徵收實物?
要是徵收銀圓,那就是變現的加稅了,不符合大唐國策。要是徵收實物,朝廷要這麼副糧幹什麼?又怎麼儲藏?
副糧是補充主糧的。有了副糧,百姓的食物不但更豐富,主糧也能消耗的更少,就有更多的主糧賣給朝廷。
崔秀寧想到這一層,頓時露出微笑。
她心中有數了。
不征副糧的稅。
但是不征這個稅,朝廷也能多一份收入!
為什麼?很簡單。
有了副糧,能養殖的家禽也多了,農戶不光生活改善,也能剩下更多的主糧賣給朝廷。
遇到豐年,農戶完稅之後還能有小半的糧食出售。要是年景不好,完稅之後就沒有多餘的糧食賣,自己能吃飽就不錯。要是遇到災年,那不但自己吃不飽,稅都交不上,甚至還需要朝廷賑濟。
而在古代,就算水利設施搞得好,因年景不好而歉收的年份也比較頻繁。這就導致,即便這幾年大唐興修水利,大力恢復農業生產,可農戶能出售的餘糧卻始終不多。
糧食安全仍然達不到李洛和崔秀寧的要求。朝廷的糧食專賣收入,也增長緩慢。
就說眼下,釀酒業等需要糧食的加工業還沒有完全放開,就是因為國家糧食不夠充裕。
可有了副糧就不一樣了。
百姓能賣的主糧多了,那麼朝廷就能收購更多的糧食來賣給不生產糧食的人。
這樣,朝廷的糧食專賣額度就更大,專賣收入就多了。
也就是說,哪怕不征一文錢的副糧稅,朝廷的收入也會增加一筆。
既然如此,那為何還要徵收副糧稅呢?
「副糧,就不用徵收了。這樣,百姓的日子也能更好過一點。」崔秀寧說道。
林必舉等人當然也想到,為何皇后陛下不征副糧稅了。
要是連這個都想不到,還能做宰相麼?
「梓童說的不錯。副糧就不徵稅了。」李洛笑着說道,他心中也明鏡似的。這個經濟賬,他還是能算過來的。
林必舉高高舉起玉笏,然後在掌心連拍三次,感慨的說道:
「陛下和娘娘仁愛天下,造福蒼生,誠聖人之心,光風霽月,春風化雨,惠澤億萬斯民哉。我大唐百姓,得為聖人治下之民,何其幸也!」
百官一起以笏拍掌,紛紛稱頌皇帝皇后。
負責朝議記錄的司錄寺官員,立刻秉筆寫下:「洪武六年十一月二十三,常朝。中相林必舉言副糧稅事。天子令不征,以惠民哉。」
李洛放下茶盞,「文先生,這《宋史》修到何處了?進展如何?」
文天祥卸職都督西北諸軍事後,接了《宋史》總裁官之職,組織朝野名士百餘人,主持編修《宋史》。
這麼好的差事,當然是李洛對文天祥的一種獎賞。
文天祥出列奏道:「回稟陛下,《宋史》編修者,共計一百三十八人,都是朝野飽學之士。如今已經修到真宗朝之事了。」
李洛肅然道:「真宗朝的大事,莫過契丹南侵,
第1005、1006節 「校尉太小,司馬太老,都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