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線距離就足足有五千八百公里!
早些年還沒有鐵路的時候,西海城的信息傳遞到金陵城裏,哪怕是一路有驛站體系支撐,但是也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
很多時候,西海城前線的楚軍和俄羅斯人打了一仗後,金陵城那邊的羅志學都是三四個月後才知道相關消息的。
等到鐵路陸續向西延伸,先是建成了金陵城到長安的鐵路,然後又建成了長安到伊寧的西北鐵路段,最後又建成了伊寧到西海城的中亞鐵路段。
最終在承順三十七年的時候,大楚帝國里最長的一條鐵路幹線建成完工,東起江北省海寧港,西至兩河省西海城,全長六千五百多公里,連接了一系列重要城市和地區。
當鐵路修到西海城後,來自西海城的軍事消息也能夠順着火車一路快速傳遞,倒是速度加快了不少,但是基本也需要二十天左右。
畢竟如此漫長的路程,不可能專門派一節火車專門送一封信不是,信件都是隨着沿途的長途列車一路東行的,沿途往往還需要換乘不少火車。
而火車也不是一直都能跑的,需要在途經站點裏上下客,補充煤炭淡水,而且夜間也基本不走……沒錯,這年頭的火車晚上出於安全考慮一般不跑,除非是極其特殊的情況,比如應急需求以及軍事需要。
大規模夜間行車的情況,目前開始只發生在幾次的大規模軍事長途奔襲演習當中出現過。
因此火車的長途運行速度,還真心不如高速客輪。
高速客輪現在往往能夠達到十六節甚至十八節,比軍艦跑的還快……而且是日夜不停的航行。
除了不能上岸,這年頭的長途運輸,尤其是超長途運輸,海運不管是在速度上還是成本上,都完爆火車!
西海城的信息能夠在二十多天裏抵達金陵城,這種速度放在傳統時代里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但是即便如此還是不夠。
如此長的信息交換間隔,中間會出現太多的變故,帝國中樞對帝國邊陲地區的掌控力度也會受到極大的限制。
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羅志學知道該怎麼去解決!
毫無疑問,解決的方法很簡單,甚至後世的任何一個具備基本常識的人都會脫口而出:電報!
羅志學自然也不會例外,實際上他很早就開始指示皇家理工學院內進行電磁學的相關理論研究呢。
要想搞電報,前期是得先搞定電磁學的一些研究,連電磁學都搞不懂還怎麼研究電報啊?
而經過持續二三十年的基礎理論研究,以皇家理工學院為核心的諸多學者們,也算是初步建立並完善了電磁學方面的學科體系,儘管這個體系用後世的目光去看還很原始,但是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這些基礎理論支撐就能夠搞出來電報了。
承順三十八年初,大楚帝國皇家理工學院裏進行了人類歷史上首次電報試驗,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儘管當初的這條試驗電報線路不過只有數百長,而且因為採用大量市面上都沒有出新過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導致成本積極高昂,並且短時間內無法量產。
但是其意義卻是重大的,影響更是重大的!
有線電報試驗成功後,羅志學親自做出指示投投入足夠的資源,進一步完善電報的技術,繼續進行技術攻關以達到量產化。
在羅志學的鼎力支持下,承順三十八年冬天,皇家理工學院進行了第二次的測試,試驗線路增加到了十二公里,並且應用了信息編碼,得以方便的發送並接收信息。
承順三十九年,隨着相關技術的量產化工作獲得了進展,尤其是電池,發電機相關技術的量產化突破,更是直接為大楚帝國的電報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一期間,為了繼續展開試驗,也是為了進行前期應用的探索。
以皇家理工學院為主導,鋪設了金陵城到當塗工業區的有限電報線路,電報線路沿着鐵路線鋪設,全長六十多公里……這個過程不僅僅是進行理論試驗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探索大規模應用。
因此也不可能和之前的兩次試驗那樣,不顧成本的硬搞……必須嚴格控制各類成本,比如所有零部件都必須採用可以量產化的產品,不能和
第九百四十四章 改變世界的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