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是超出楊廣意料的。
其一是國內的農民造反,聲勢浩大。
其二就是高句麗比他想像的要強大得多。
對高句麗作戰,不僅沒有消除這個游離在中原之外的王朝,而且關隴門閥的損失也遠超預料。
最關鍵的是,戰敗了!
可以說,高句麗絕對是導致隋朝滅亡的導火索。
而隋朝三征高句麗失敗,更加助長了高句麗的狼子野心。
在大臣們看來是一場「賊匪搶劫」,而在李世民看來就是高句麗的一次試探。
未來,高句麗會通過這些方式不斷試探大唐的底線,探查帝國的虛實。
直到高句麗有膽子發動一場戰爭!
可惜,李佑不能聽到李世民的心聲。
如果李佑能聽到李世民的想法,李佑估計會更加佩服這位千古一帝。
沒錯,整整一千年後,高句麗沒做成的事,由另一個起於遼東的勢力完成了!
「野豬皮」與高句麗同樣的臣屬身份,同樣起於遼東,同樣的野心勃勃,妄圖染指中原,竊據神器。
而「野豬皮」就是通過這樣的不斷試探,最終看出了大明王朝的虛弱。
最後佔據「天時、地利、人和」,滅了中原王朝。
而高句麗註定沒有這樣的好運了。
此時的儒家,可不是後世只會「窩裏橫」的腐儒。
漢儒的豪邁不遠,這時候的士大夫,腰間佩戴的利劍可不是裝飾品。
更重要的是,前有隋煬帝,後有唐太宗。
這兩位是鐵了心的要乾死高句麗的。
在真實的歷史上,李世民征高句麗是失敗了。
但沒過多少年,他的兒子李治完成了滅亡高句麗的歷史使命。
從此,高句麗在中原王朝面前再也沒有站起來,直到現在。
所以,李世民特地把高句麗拿出來討論,絕對不是一時之意,而是早有謀算的。
會場上的氛圍愈發詭異了,就連李世民都感受到了。
但他就是不說話。
房玄齡瞥了一眼皇帝,心中嘆息。
這個時侯,他的壓力很大。
作為帝國的左丞相,他必須要站出來緩和一下氣氛。
杜如晦則想到更多,他是一個職業政客,尤其擅長見風使舵。
但如果杜如晦只會見風使舵,他就不可能達到今天的高位。
杜如晦最厲害的,還是他敏銳的政治嗅覺。
他敏銳地意識到,李世民內心深處對自己等人的不滿。
這不滿之中有很多東西。
杜如晦一時還琢磨不透,但其中有一點是很明顯的。
第243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