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欺壓旁人,好名聲也是要真金白銀經營出來的,不是扶危助困,不曾伸出援手,又哪裏有人念着你的好,成全你的名聲呢?
一夜無話,師徒兩個睡了一間屋子,床褥都是現成的,就是不那麼乾淨,之前不知道是誰用過,放得久了,似還有幾分潮氣,將就睡了,次日早早起來,出門在外,早課依舊要做,不過不能影響他人,自己默念一篇經文就是了。
若有人來打攪,不可讓人等,要先停下來招呼打攪之人,等到閒下來,再把這一天的早課補上,少說一天三遍經,是絕對不能少的。
紀墨開始還不太習慣,專注做自己的事情,是他以往的經驗,不然吃喝拉撒之外,也總有許多人情來往,會耽誤時間,耽誤精力,很多事情,一旦斷續,就很難在接上。
尤其是創作時候的靈感,錯過了那一霎靈光,事後用多少時間去補,都無法追回。
再有做事情也圖一個順手,雕刻雕得精心,正是順手的時候,非要中途放下去做別的事情,之後再拿起來做,看似是接上了,其實那種連貫的意思,終究時候斷掉了。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廢寢忘食」之語的緣故,做事情總要專心的。
但在廣濟這裏,大可以不用那麼專心,行走坐臥,哪一樣都可以分了心去,不必坐在那裏默念經書。
「… …這樣好嗎?」
紀墨不太理解這種中途暫停,再次跟着廣濟上路,邊走路邊詢問這個問題。
廣濟問他「經書所記是什麼?」
「內容嗎?就是佛祖和弟子的故事,還有佛祖告訴弟子的事情,以及佛祖對事物的看法。」
紀墨儘可能用孩子的語言總結了一下,生而知之,可以是個小大人兒,卻不能是個全然的妖孽,把所有的成語都朗朗上口,之乎者也,那恐怕就是奪舍老怪了。
他倒真的是,卻不能讓人如此想。
「經書所記,四事也,曰衣食住行,曰生老病死,曰喜怒哀樂,曰因果輪迴。」
廣濟的總結角度比較新穎,實際生存問題,哲學思考問題,情緒交互問題,世界觀探索問題。
紀墨想了想,他能隱約把到一些脈搏了,卻還是沒有貿然說出,仰着頭,等着廣濟繼續往下說,總該讓當師父的有點兒成就感,什麼東西一點你就透,舉一你就反三,當老師的一開始覺得驚喜,後來恐怕就要覺得沒意思透了,好像什麼都不教你都知道,他反而成了賣弄的那個了。
「義在微塵中,經也在生活里。」
廣濟的話繞回來,告訴紀墨,「多聽,多看,多思,人生所歷,與經文印證,若皆有所得,就是修行有成。」
說話間,廣濟拉了紀墨一把,沒讓他被地上土坑絆倒,紀墨抬頭看他,人生即修行,這樣子想的話,豁然開朗。
中午天熱的時候,廣濟並不急着帶紀墨趕路,會找到地方休息,並不刻意靠近人群,也不過分遠離,沒有選擇道旁賣茶水的草棚,而是選了一處樹蔭坐下,不管周圍是否有人經過,又在做什麼,廣濟抓緊時間帶着紀墨補課。
補了早課之後,就是開講經文,並不是多麼繞口的句子,而是帶着些故事性啟發性的事例,普通的問答之中似藏有大智慧的那種。
類似的句子,紀墨也曾在現代的時候看到過,屬於那種看到之後眼前一亮,再一品味,其中的思維就很佛系智慧的那種。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
「人生百年,不過一捧塵土… …」
「心靜可見佛,佛何像,眾生何像… …」
「佛言二十難,度者亦為佛… …」
「靜心修行,善心做事… …」
「諸惡念難除,可摒棄道旁,正道直行,不妄自破… …」
紀墨聽着聽着,倒是有所感觸,怪道最開始佛家是小乘佛教,自修總比普度容易,所有人對自修的心得,從一日三省吾身做起,都能來點兒「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之後的大徹大悟。
但要普度眾生,怎樣把自己的道理變成別人的道理,甚至是別人奉行不輟的圭臬,難度就大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