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去太僕寺,恐怕是去賽馬場了,暗暗道:「聽說那裏已是人潮洶湧,熱鬧非凡,沒想到太上皇都便服出門,去看賽馬……」
自從李彥登基稱帝,朝廷機構越來越完善,自六部之後,九寺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
不過名字還是那些名字,但職能又有不同。
如登基大典與禮部一起忙前忙後的太常寺,後續就專門負責皇族宗廟禮儀,禮部則專注於科舉與尋常禮儀。
如宗正寺,管理天子宗族事務;
如光祿寺,管理膳食帳幕,審核宮中開銷;
如大理寺,覆審刑部與御史台所經手的刑獄案件;
如衛尉寺,管理禁衛事宜;
如鴻臚寺,管理佛道宗教事務;
如司農寺,管理農業生產,肥料農具創新;
如太府寺,管理商務貿易,成立商會監督;
最後的太僕寺,就是管理馬政。
九寺的職權其實與六部重合得很多,所以歷史上的九寺,最後大部分都是形同虛設,併入到六部之中。
而現在燕廷的九寺,更像是九個專項部門,他們的工作沒有其他部門那麼龐雜,極為專一,所選的也是專項人才。
比如朝野上下都知道,陛下現階段就極為重視馬政。
宋朝馬政拉胯,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畢竟偌大的中原王朝,號稱百萬大軍,到了最後只有一萬騎兵,其中還以西夏邊境歸順過來的蕃人為主,簡直是一個笑話。
但後世所熟知的原因是,沒有適宜的養馬地,這顯然過於片面。
中原地域遼闊,幅員萬里,宋朝的疆域面積確實遠遠比不上唐朝,但核心地區丟失的就是燕雲和河西四郡,這兩塊確實是上佳的養馬地,可就算沒了這兩片區域,也不至於偌大的中國,就養不出馬來。
在趙匡胤重視馬政時,南方地區的浙江、福建、江西等地,都建立了養馬場,比不上那些最優質的馬場,但花費了心血,也不輸太多,宋初各地就培育出許多質量上佳的馬匹。
由此可見,地理位置對於北宋馬政有影響,但絕不是關鍵因素。
而制度方面,趙匡胤也建立了一套十分完備的馬政制度,設有太僕寺、群牧司、茶馬司等機構,進行統一化的管理。
太僕寺掌管皇室所用馬匹,群牧司掌管馬匹的飼養以及地方的調用,茶馬司管理馬市,再對生病及年邁的老馬加以處理。
從數據上面看,趙匡胤趙光義兩朝,是北宋牧監的蓬勃發展期,到了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全國牧監在數量和規模上已冠絕北宋一朝,牧地的面積和馬匹的數量相當可觀。
既然冠絕,那麼接下來就是一路下滑,「官馬不昌」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天災因素,有利益糾葛,有農牧爭地,有財政危機,有澶淵之盟後和平到來的短視,方方面面的複雜因素,構成了「廢監」。
任何制度建設起來困難,想要荒廢那可太簡單了,而馬政不佳,年馬匹量跟不上,北宋官員又提出了「以步制騎」的想法。
這種轉為防禦的逃避法子一出,必然是惡性循環,徹底讓北宋的馬政完蛋,在宋神宗時期,北宋尚且有十萬匹馬左右,雖然質量良莠不齊,但終究有那個數,到了徽宗朝,戰馬數目一千八百匹,其實就是全靠從國外買,自己根本不養了……
本來就沒有燕雲十六州這個戰略屏障,還如此荒廢騎兵,也難怪金軍殺進來時縱橫馳騁,在偌大的中原王朝如入無人之境。
這個世界中,馬政也是大燕接手前宋的最大爛攤子,之前遼東戰役裏面,燕軍缺乏輕騎兵的弊端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全靠重甲兵卒和重甲騎兵給力撐着。
但想要徹底覆滅金國,這點就必須改。
不指望燕人騎兵一躍超過金人騎兵,卻不能坐視被大幅度趕超,成為對方瘋狂針對的弱項。
所以在太僕寺成為如今九寺裏面人才雲集,最炙手可熱的部門後,唐朝的一門運動又被撿了起來,朝廷大力推行。
馳逐。
又叫「走馬」,最熟悉的自然是賽馬,是馬球的附帶項目。
目前舉行大規模的馬球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