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學士們的思路。
劉三吾在現在的大明,可算是學識之最。
要知道劉三吾入朝的時候,是在洪武十八年,由現在的兵部尚書茹瑺舉薦,以『文學應聘入朝』。
且當時的劉三吾,已經是七十三歲的高齡,為入朝的時候,便就已經名滿翰林。
入翰林院後,便就相當於翰林院無冕之首。
七十三歲的劉三吾,不但沒有絲毫糊塗的徵兆,還因博覽善記,應對詳敏,屢承顧問,悉多稱旨,而被朱元璋重用,多次想其請教治國之道。
只不過在洪武二十三年,授世子晉王經,吏部劾其『怠職』,一度由翰林學士降為國子監助教,因其聲譽,不久便官復原職。
現在的劉三吾,已經是八十歲了,還能稱得上才思敏捷。
從這分析軌道的朝代之事中,便可見一斑。
「西漢不可能,西漢缺馬,軌道馬車自然需要大量駿馬才能拉動,騾車和牛車定然不行,唯有可能是東漢。」
有精通西漢史學的學士,當即提出。
諸多翰林學士,也是紛紛點頭,這般看來,唯有東漢了。
一番討論過後,東漢的可能,卻在不斷的被排除,雖說有人提出假設,但其理由也站不住腳。
討論到這個點上,已經過了兩炷香的時間,不管是其他官員還是朱元璋,都有些不耐煩了。
朱元璋見商量這般久,便就準備先擱置此事,讓這些翰林學士們,下朝後再行商議,最後給他一個結果。
此時,劉三吾半眯着眼睛,開口說道:「諸位同僚可否想過,這南陽軌道,是否為先秦所鑄。」
此言一出,諸多翰林學士馬上就安靜了下來。
原本準備開口說話的朱元璋見此,也就停下。
朱元璋目光示意,馬上就有宦官快步走來,將剛才劉三吾等翰林學士講述的情況,稟告給朱元璋知曉。
在奉天殿朝會中,每隔數米就有官宦站立。
這些奉天殿宦官的職責,一是為了監視官員有沒有逾越的地方,在沒有陛下的允許下,很多不符合禮儀的事情,都會被這些宦官們記載。
包括談話也是同樣,重要的談話會被熟記,而後隨時傳達給朱元璋。
朱元璋聽完後,微微點頭。
按照翰林學士們的分析,顯然秦朝是最有可能。
且秦朝在此方面上,也有其他類似的舉措。
譬如『秦直道』,『秦馳道』。
現在看來,再出一個『秦軌道』也是完全可以理解,且非常符合秦朝作風。
秦朝對於修路這塊,最為積極,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全國範圍內道路的修築。
可以說,秦往後所有朝代的交通幹道,幾乎都是依照着秦朝的道路進行。
甚至到近兩千年後現在的大明,在許多大城之間的道路,都是由秦朝開闢出來,延續至今。
「看來自秦五尺道與秦長城、阿房宮、始皇陵、靈渠、直道、馳道七大建築後,秦軌道將會是先秦第八建築。」
朱元璋一錘定音,頗為感慨的說道。
對於秦始皇,不管是在文獻中,還是歷代皇帝,諸多官員,天下文人,都是極為敬佩且崇拜。
不單單因為他一統天下,為第一位皇帝。
更是在諸多國家建設上,立下了太多的功勞。
朱元璋也是有偶像的,秦始皇就是他所崇拜的偶像。
可以這般說,自秦朝後至今一千六百年的時間裏,誕生了如此多的朝代,國家。
除了火器外,在大多數方面,各個朝代和國家,對於秦朝而言,根本沒有太大的可比性。
秦朝,是第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是封建王朝的巔峰所在。
朱英曾經就和朱元璋說過,若是現在的大明對上巔峰的秦朝。
時空錯亂下,唯有五五開。
實則這還是有些過多了,真要打起來,就現在的大明,根本不可能是秦始皇統治下秦軍的對手。
大明如今常備軍一百二十萬,秦朝一統天下後,約莫常備軍
第205章:那可是我親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