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嶺南這一塊是非常危險的,不單是靜海軍所在的安南有問題,包括廣州在內的整個嶺南道,都有問題。
而且嶺南的問題比安南更加嚴重,因為安南此時地方濕熱,紅河三角洲還沒有完全開發,到處是沼澤,水災頻繁,根本沒有多少人。
這其中移居安南的漢人多生活在平原上以種地為生,他們掌握了大量的生產資料,經濟和政治地位都處於領先地位。
周圍百越蠻人多生活在山地,他們連種地都不怎麼會種,基本要靠採集和狩獵過日子,別說甲冑了,就是鐵製的農具都不多,根本沒法和生活在平地上的漢人對抗。
所以安南的叛亂,完全是融入了當地的漢人和自兩漢開始就已經漢化的當地豪族在作亂。
這種成分的作亂,其實是很容易拉回來的,他們在當地的割據也沒有多穩固。
但嶺南就不一樣了,這裏俚獠和百越遺族的人數遠多於漢人,且他們和漢人長期雜處,不管是農耕還是武備,都比安南的百越蠻子有了長足的進步,使得嶺南漢人並不能穩穩壓制他們。
同時,嶺南還是百越的大本營,從秦到唐,其實都是有分裂基因在裏面的。
且此時珠三角已經很富庶了,不像安南那樣根本無法自立,嶺南依靠富庶的珠三角,是完全可以支撐起一個國家規模的。
甚至三十五年前,南漢高祖劉在改國號之前,就先自稱為大越皇帝的。
這就是一個極為危險的信號。
歷史上,大越皇帝,就相當於一個與中原漢文化相對立的文明符號,可以看成是南方的高句麗。
原本的歷史中,在宋朝丟掉靜海軍之後,歷代越南國王,就把這個稱號撿了過去。
他們最終把越這個字,弄成了一個更為獨立的文化符號,逐步發展成了生長於南邊的一根文化毒刺。
且在劉稱大越皇帝之前,嶺南割據的更加細碎,潮州、韶州、高州、桂州(桂林)、邕州(南寧)、容州等都已經呈獻出了各族分別割據的畫面。
可以說,比起靜海軍的叛亂,這種以越字為主的,不同於地緣政治叛亂,而是帶有文化叛亂信號的割據,要危險一萬倍都不止。
幸得在極短的時間內,劉隱、劉兄弟以廣州為基地,通過二十多年的戰爭,一一將割據的番漢等族土豪打服,將包括兩廣在內的嶺南收歸一統。
劉雖然短暫稱過大越皇帝,但很快就將勸他以越為號的人處死,將國號換成了漢。
漢和劉,這個兩個幾乎是綁定的詞,哪怕是到了唐末,它們仍然是心向中央,承認大一統的明示。
劉從大越皇帝變成了大漢皇帝,看似只是改了個國號,還有蹭漢室宗親影響力的意思。
但實際上充分表明了,這個嶺南的王朝,是屬於大漢的一個割據政權,不是安南靜海軍那種乾脆的獨叛逆。
而在控制整個嶺南後,南漢高祖劉和其子中宗劉晟,逐步消滅各地割據番漢土豪,將權力收歸南漢朝廷。
他們往唐時並未完全實控的嶺南道西部,也就是今天的廣西,派遣了大量的流官。
還命令這些地方的豪族必須把子弟送到興王府(廣州)來學習,以此加強控制。
同時,劉、劉晟父子還在嶺南大力推廣文化,將最基層的治理深入到了保一級,保上還有鄉,長官皆由朝廷任命。
同時南漢的縣令或者知縣酬以上官員與其他五代國家由武官擔任不同,南漢基本全是由文官擔任。
文官相對於武人的溫和,在很大的程度上,安撫了各州縣俚獠等人的情緒,並且使得教化可以更深入。
誠然,南漢高祖劉和中宗劉晟為人都過於殘暴,特別是在殺戮這一項上沒有多少節制,顯得或多或少都有些精神不正常。
但他們在維護嶺南人心,使之與中原無二這件事上,是有大功勞的。
也正是經過南漢數十年紮根嶺南,將中原的政治制度、文化教化深入到嶺南的鄉、保這樣的基層。
到了北宋之後,宋廷才能在嶺南蕭規曹隨,最終使得嶺南徹底成為了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劉、劉晟父子在公私德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