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有三條路。
其一,力戰而死。
其二,逃回隨地。
其三,逃亡於中原(晉國)。
第一個選項被伯噽直接排除,第三個選項,則是伯噽在畏罪潛逃。
吳國固然沒有覆軍殺將的傳統,但是對於伯噽這樣的敗軍之將,一定不會輕饒。
逃回隨地,伯噽想到了自己可能面臨的下場。
被慶忌下令處死,斬首示眾,或者是被剝奪一切官爵,將功折罪。
這是伯噽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他打算逃亡到中原,最好是得到晉國的庇護。
但,伯噽左思右想之下,還是放棄了這一想法。
因為他能有今日,依靠的都是吳王慶忌的重用和信任。
離開了慶忌,離開了吳國,伯噽什麼都不是。
即便能在晉國謀個一官半職,恐怕伯噽都很難真的榮華富貴,一生受用不盡,還會落得一個被吳人唾罵的惡名,聲名狼藉。
為此,伯噽連忙逃回隨地,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告知慶忌。
伯噽以為自己會被慶忌嚴懲不貸,沒想到慶忌居然能說出這種鼓勵他的一席話。
這讓伯噽如何能不感激涕零?
士為知己者死!
這一刻的伯噽,恨不能死在清發水沿岸,為國捐軀!
因為慶忌的這種恩德,是他無以為報的。
中軍大帳之內的眾將,看見慶忌這般維護伯噽,鼓勵伯噽,也是有感於慶忌仁德,寬以待人。
這要是放在楚人身上,恐怕干出這種事情的敗軍之將,早就被拉出去斬首示眾了。
慶忌卻能寬恕伯噽,還出言寬慰!
這是何等的仁慈?
慶忌只是用這種辦法,收攏一波人心而已。
這個時代,人命的確不值錢。
倘若被一般的士卒聽到慶忌的這些話,指不定心裏會有什麼想法。
好在,在場的都是將領,也不會太過在乎部下的死活。
「來人,將伯噽帶下去,重打三十軍棍!留職待用!伯噽,你可服氣?」
慶忌將目光放在伯噽的身上。
伯噽立馬弓着身,感激涕零的朝着慶忌作揖道:「臣心服口服!」
話音一落,伯噽就自顧自的跟着兩名宿衛下去受罰。
伯噽應該感謝慶忌的不殺之恩。
留職待用,是能讓伯噽將功折罪的,不然戰後他一定會被秋後算賬。
對於伯噽,慶忌也要小懲大戒一番,不然無法服眾。
有功必賞,有過必罰,這是為人君者的一大原則!
而慶忌這樣一手蘿蔔,一手大棒,不但能服眾,伯噽也是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