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承秦制,在統一思想方面一脈相承。
漢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就是說,往後士子們都來學習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經。
因為這六經都屬於久經考驗的經典,承認皇權至上,所有國人都必須當「順民」。
東漢經學名家,從其學者動輒成百上千,甚至門徒上萬,私學的學生,遠超於官學。
所以說,官學與私學,殊途同歸!
「太子,你對此有何看法?」
慶忌將目光放在了坐在陛台一側,臨朝聽政的太子恆身上。
慶忌不在咸陽的時候,太子恆作為儲君,負責的就是監國攝政。
在這種大事上,慶忌不過問太子恆的主張,說不過去。
太子恆想了一下,便道:「回稟父王,兒臣以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昔日,三皇五帝時期,大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與夏伯,負責治水。」
「鯀治水以堵,多年來一事無成。大禹治水以疏,終於成功,故而堵不如疏也。」
「現在,鄉校士子們非議國政,非議父王,兒臣認為,毀鄉校,禁遊宦之民,尚且不足以遏制此類事件,反而會使民怨沸騰,加劇國人對大吳的惡劣印象。」
「為此,父王應當廣開言路,在民間設立官學,以此跟鄉校對立。」
「使士子學習忠孝節義之操守,忠君愛國!」
聽到這話,孔丘、曾點、顏回、子路等一眾儒家出身的大臣,立即嘩啦啦的跪了一地,深表贊同。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太子所言極是!臣附議!」
「臣等附議!」
「……」
開設官學,對於吳國而言,是一筆巨大而且有着不小風險的投資。
投入大,回報也高。
不過,可能會為「吳帝國」日後的覆滅,埋下禍根。
當然了,說不定還能培養出那種愚忠之人,誓死捍衛國家和君主。
「茲事體大,寡人要再考慮考慮。」
慶忌最終還是沒有立即做出決斷。
按照鄧析的主張,以吏為師,日後可能會導致吳國人才貴乏,不過能堅決維護吳國王族的根本利益,控制思想。
按照孔丘的主張,廣開言路,放任鄉校進一步「野蠻生長」,勢必對吳國統一思想大為不利,不過能讓吳國的文化鼎盛,人才濟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