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忌謀劃一下。
「郡縣制與分封制,各有各的好處。」
季札緩聲道:「這些年來,大王每設立一個新郡,都會派公子繁、公子章、公子熙、公子鴻等文武兼備,能力傑出的公子,到地方上,出任封疆大吏。」
「大王信得過他們,故而給予特權,使諸公子跟一般的郡守有所不同,除了沒有邦交、徵稅、徵兵之權,諸公子在郡內的權力,跟國君別無二致。」
「當時,老臣便已經猜到,大王可能愛子心切,想推行分封制。不知,老臣可有猜錯?」
「……」
慶忌聞言,笑了笑道:「叔祖,不瞞你說,寡人的確有心推行分封制。但,不是在國內,而是在域外之地。」
「吳國新設立的郡,魚龍混雜,需要強有力的人物坐鎮。」
「尋常人,哪怕是再有能力,寡人不一定信得過,寡人的兒子則不同,他們至少不敢在寡人的有生之年,背棄寡人,損害吳國的利益。」
季札問了一句:「若大王薨後,太子可製得住諸公子嗎?」
「制不住,卻也無妨。」
慶忌緩聲道:「叔祖,寡人的想法,是在國內推行郡縣制,而在域外之地,實行分封制,分封諸子。」
「如先祖泰伯,還有商朝的箕子一般,能開創多少的基業,只靠個人能力。其餘,寡人一概不問。」
泰伯和箕子,都是非常有能力有德行的人物。
泰伯與仲雍同避荊蠻後,定居梅里。
土着居民認為泰伯有德義,追隨歸附泰伯的有千餘家,並擁立他為當地的君主,尊稱他為吳太伯,自號「句吳」。
子姓,名胥余,殷人,他是商王文丁的兒子,商王帝乙的弟弟,商王帝辛的叔父。
箕子官太師,因其封地與箕,故稱箕子,他與微子、比干齊名,史稱「殷末三賢」。
商周變易之際,箕子便趁亂逃往箕山,在那裏過上了一段時間的閒雲野鶴生活。
武王滅商建周后,求賢若渴的周武王訪道太行,在陵川找到了箕子,懇切請教治國的道理。
箕子傳授了《洪範九疇》陳述給武王聽,史稱箕子明夷。
周武王想請箕子出山,他不願作周的順民,因此不肯再出山,武王無奈而走。
因怕武王再次來請,箕子乘武王走後,他便迅速率領弟子與一批商的遺老故舊一大批人,匆匆離開箕山向東方而去。
據說,箕子一行到了黃海邊,便乘了木筏向東飄去。
幾日後登上了一島,因見山明水秀,芳草連天,一派明麗景象,便將那地方叫做「朝鮮」。
從此,箕子帶領的五千餘人在那裏定居下來。
後來當周武王知道箕子遠避東方時,便派人到朝鮮封箕子做朝鮮的國君,並邀請箕子回鄉探望……
慶忌分封諸子的想法,大概是跟動物界的獅子,等小雄獅成長之後,就會被趕出去,讓他們自立門戶,繁衍出自己的族群是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