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之後,現在有給徐克用來拍攝《龍門飛甲》。可以說,這一套設備,真可謂是物盡其用,器材的價值,被三部大片使用。幾乎一點也沒有浪費。
……
2010年7月12日,王啟年結束了在「南巡」,乘坐飛機到了唐山,去了當地的電影院。
「王先生,你好!」唐山市的當地官員都已經在場。
馮小剛自然也帥《唐山大地震》電影團隊出席。
實際上,這部《唐山大地震》電影,不僅僅是馮小剛本人有心要拍,早在多年之前就買下了唐山大地震題材的小說《餘震》的版權。
更主要的是,唐山當地的政府,為了希望尋找對此感興趣的大導演,跟其合作,拍攝一部唐山大地震相關的電影題材,還原當年70年代,唐山大地震發生的經過,以及地震之前的唐山景色。
這部電影題材上並不好拍,災難片,題材上屬於難度大,但又不是容易大賣的題材。
畢竟,災難片肯定是揪心、痛苦,很多的人性掙扎。
一些最大賣的愛情、幸福、戲劇、動作之類的元素,在這種半紀錄片題材的電影裏面,是不適用的。
正是很多大賣的元素都不能用,還要增加一些令觀眾感覺到揪心的東西。這就非常考驗導演的能力了。
一部令人揪心的紀實題材的災難片,既要起到紀念意義,令人珍惜來之不易的平淡生活。與此同時,還要票房大賣,收回成本。
所以,王啟年有點佩服馮小剛了,現如今的他,絕對不會拍這種題材。一方面是知道,吃力不討好,另外也知道自己對於人性、社會的認知,太過於書本化。體驗不夠,也很難拍出這種效果。
「小剛導演,你牛啊!」王啟年笑道,「《唐山大地震》這種電影,估計我要到五十歲以上,才敢拍!」
「您太謙虛了!」馮小剛笑道。
當然了,聽王啟年這麼多,他也有幾分自得。連王啟年都說,這種電影現在他拍不了,馮小剛是何等的自豪。(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