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朱翊鈞預料中的那般,先是以首輔申時行為首的閣臣和禮部尚書沈鯉、工部尚書楊兆、左都御史辛自修為首的部院大臣狠狠的反駁了鄭承憲求恤典的奏摺。對於這些,年輕的萬曆皇帝早有準備,畢竟昨天通政司送來的這些大臣的反駁此事的奏摺他都看過了。
此時的劇情走向還完全按照朱翊鈞的設想進行,眼看着鄭承憲那個可惡的小老頭搞出來的這個難題就要得以順利的解決。
然而,接下來事情的走向完全偏離了朱翊鈞的預計,都察院兩京十三道御史和六科給事中們像是聞了腥的貓兒,一個接一個迫不及待的跳了出來,引經據典,痛斥這種越禮違制的行為。其他部院大臣也不甘落後,紛紛指責鄭承憲狂妄無禮、狼子野心,一定要重重治他的罪,讓不明情況的人還以為鄭承憲像是犯了什麼十惡不赦的大罪一樣,搞得朱翊鈞異常被動。
這幾年朱翊鈞收回了朝廷大權,正當意氣風發之時,怎能受得了這種大落面子的事?雖然他本意就是讓大臣們阻止鄭承憲的恤典奏摺,但你們也不能如此讓朕下不了台啊!
朱翊鈞在怒斥無果後,不由得也動了真怒,閣部大臣朕不好輕易處置,但你們這群小小的七品科道言官也如此猖狂,難道欺負朕年輕不成?
當下,朱翊鈞便下旨要杖責那幾個上串下跳最為活躍的人,無奈此時不但申時行、沈鯉等閣部大臣出面求情,幾乎所有參加早朝的大臣也都跟着跪了下來,大有皇上不收回成命便長跪不起的姿態,擺出一副逼宮的架勢,讓朱翊鈞領教了一把群臣的「浩瀚」力量,也讓第一次碰到這種事的他慌了手腳。
朱翊鈞不像他爺爺嘉靖皇爺有那麼大的「魄力」,還做不出當場廷杖幾百大臣的「壯舉」。異常氣憤之下只有重重的拍了一下龍案,扔下幾句硬邦邦的話:「傳朕旨意,賞鄭承憲之父墳價銀五千兩,風水寶地一塊。」
接着掃視了一眼蠢蠢欲動的滿朝文武,從牙縫裏又蹦出幾個字:「從朕的內庫支取!」然後狠狠的甩了下衣袖,頭也不回的離去,留下了跪滿一地的大臣。
既然給鄭承憲恤典違反祖制,想來以皇家名義從戶部支取銀錢這些傢伙也會喋喋不休,那麼朕就自己掏腰包,從私人小金庫支取總行了吧?
朱翊鈞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並且還出乎他預料的圓滿,想來鄭貴妃不要說埋怨了,恐怕還要感激他頂着這麼大壓力所做的決定。
不過過程卻絕對不是朱翊鈞想要的,這讓他有點懷疑自己雄心勃勃的勤政吏治,一改過去皇帝荒廢早朝的舉措是否得當,只在乾清宮處理奏摺豈不是更好?要不要學皇爺爺嘉靖那樣,搞個幾十年不去早朝,避開那些烏鴉般煩人的科道言官?
朱翊鈞第一次對自己勤勉早朝的做法產生了動搖。
當然,朱翊鈞也絕對沒有想到,因為他今天的這番看似退讓的舉措,無疑給了科道言官們極大的信心。自皇上登上皇位至今,可是絕少看到有大臣被廷杖啊!之前幾個措辭激烈反對冊封鄭貴妃為皇貴妃的傢伙,也僅僅只是被盛怒的皇上降了三級而已,可人家現在已經在仕林中有了大好名聲,天下學子傳唱!
是不是今後的言辭可以再大膽一點?反駁再有力一點?立場再堅定一點?他們似乎已經看到了因為自己的「剛正不阿」而天下流傳,進而加官進爵,最終名留青史,譜寫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