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老大人們!我自己既然好不容易方才掙到了一個前程,這一次便要給他們一個機會!」
正如徐勛所說的那樣,對於朝堂上那些掌權面孔的一成不變,並不是所有人都樂見其成,哪怕是依附於一眾老大人門下的官員,也都是各自肚子裏有各自的盤算。然而,弘治十二年的那場風波來得雷霆萬鈞,着實震懾了不少人。程敏政在弘治皇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就曾經侍奉在側,深得信賴一路升遷,眼看便要升至尚書,卻硬生生雙拳不敵眾手,最後連命都丟了,雖追贈尚書,可終究是勒令致仕的不名譽下場,這許多年竟連一個翻舊案的人都沒有,誰還敢多事?
可此番鬧劇卻不同,儘管只有人證沒有物證,可一個個都是出自刑部的人,而且除了恐嚇還有刺殺,可比上一次驚險刺激多了。再加上新君登基,免不了有膽大賭一把的,這上書彈劾閔珪的摺子足有半尺厚。而對於兩天之內兩次上書致仕卻都被駁回的閔珪來說,坐在平日最熟悉的刑部大堂上審案,那種如坐針氈的滋味卻絕不好受。
當他終於捱完了這一天的審案,拖着疲憊的身子從轎子上下來的時候,一旁迎候的老僕伸手攙扶之後,便低聲說道:「老爺,王侍郎早就來了,小的請其在書房等。」
「知道了。」
這幾天同年同鄉各種好友全都避得他遠遠的,此刻聽說王華來了,閔珪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繼而就點了點頭。回房換上便服,又喝水吃了些點心墊了墊,他便徑直轉去了書房,才一進門,他就看見王華站起身來。
「朝瑛兄。」
「沒想到這時候實庵你居然還有膽量登門,不怕明日被人噴一臉唾沫?」
閔珪也已經年近八旬,白髮蒼蒼,面上滿是皺紋,尤其是這幾天來,額頭上那幾條深刻的橫紋緊緊堆砌在了一起,讓飽受壓力的他更顯蒼老悽苦。此時此刻,他苦笑一聲請王華坐下,這才在其對面坐了。然而,分賓主坐下之後就是長時間的沉寂,閔珪是千頭萬緒不知道從何說起,王華卻是不知道如何開口。
良久,還是王華打破了這寂靜。他吸了一口氣,誠懇地說道:「朝瑛兄,事情到了如今這地步,御史和給事中們一哄而上,你真的是沒辦法了?」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離開都察院已經有五年,不比當初才剛離開那裏的時候,下頭還有一批得力的人。」閔珪搖了搖頭,面上露出了無盡的黯然,「況且,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如今這些御史都是歷年進士提拔上來的,正是雄心勃勃想要往上爬的,又怎會再聽我之言?這會兒上書為我鳴冤的人不是沒有,可相比那些更離奇更容易讓人激動憤怒的說辭,高下立判。」
儘管這是意想之中的事,可王華還是不免失望,但立刻打起精神又問道:「那朝瑛兄,恕我冒昧再問一句,我相信這所謂的恐嚇和謀刺一事太過荒謬,可那個江山飛……」
一說到這個名字,閔珪就生出了深深的悔恨,一時精神就更差了,好一會兒,他才意興闌珊地說道:「一失足成千古恨,我不過是想着昔日西廠為禍,所以想着既然他有這個心,就讓他到裏頭去摸摸情形,誰知道……也不知道是誰冒了我的名義指使他去做了這先後兩件事,更不知道是誰在刑部鑽了這麼大空子讓人去殺人滅口。要不是這兩天公堂上我審他的時候,他始終一言不發,我簡直不知道……」…。
見閔珪那副心灰意冷的樣子,王華不禁心中明了。大臣上書致仕並不少見,可弘治皇帝喜歡用老臣,人越老越是能讓那位天子敬重,所以哪怕一年上書致仕三四回,往往也是巋然不動,閔珪早年間自請致仕的次數還少麼?那會兒上書歸上書,自己終究還是不想走的。可現如今,不論是朝中的風評輿論,還是小皇帝詭異的留中和駁回,那都絕不是什麼好兆頭。
想到這裏,他不禁把心一橫道:「朝瑛兄,事到如今,只有一個辦法了。你重病求退!」
謝遷雖然對他說過會竭力幫他謀一謀刑部尚書的位子,可若是有萬分之一的可能,王華都希望閔珪留在其位。畢竟,那個最賞識他的弘治皇帝已經不在,兒子王守仁雖說頗得正德皇帝喜愛,可終究不是正路子,無助於資歷不算深的他主政一部。可事到如今,還有其他辦法麼?
重病求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