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輕易發現是機械人,一切表現和人類無異。
人工智能2.0配合通用性機械人,從事中低端行業問題不大,甚至還能適應部分不需要創造性的高端行業。
但是想要參與到具備創造力的領域,就顯得有點不夠用了,而我國目前最緊缺的就具備創造力的人才。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就成了他必須思考的地方,除了大量支持國內高等院校的發展,提升人才的培養力度之外,就只能使用技術手段來解決。
而他的技術手段就是人工智能,雖然知道這麼做有點太超前了,但是如今已經到了不得不這麼做的地步。
人才培養速度實在是太慢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培養,特別是頂尖人才的培養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從小就開始培養。
就算高校畢業之後,也還要一段時間來積累實際經驗,一般最具創造力的年齡段就是30歲到40歲之間,這個年齡段既有豐富的經驗,又有足夠的精力。
葉子書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想要將人工智能升級到3.0並不那麼容易,雖然還沒有脫離工具的範疇,但是已經觸碰到了神的禁區。
如何讓一件工具擁有創造力,這個大膽的想法也只有他敢想,因為一般人看來,只有智慧生命才有可能具備創造力。
顯然他對此是不認同的,智慧和創造力雖然有着很強的關聯性,但是卻不是有着必然聯繫,不是智慧生命,同樣可以擁有創造力。
他現在就是踐行這種理念,想要實現這點,其實已經不僅是技術上的事情了,而是涉及哲學思想和對自然萬物認知水平的事情了。
要不是因為之前研發虛擬世界的時候,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才讓他有這種想法,不然他也會認為智慧生命和創造力之間擁有必然的聯繫。
這裏要澄清一件事情,這裏的創造力並不是指思想上的啟迪,而是指科學技術上的能力,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因為思想上的啟迪,還真的只有智慧生命才能具備,不管如何先進的工具,在該領域都沒法和智慧生命相比。
不管人工智能2.0,還是3.0,之所以表現得如此像人,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們學習了人類的思想智慧,從而產生行為模擬。
而科學技術不一樣,只要擁有足夠的算力,加上先進的算法支撐,就能夠在這方面表現出足夠的創造性。
小到技術層面上的創新,大到基礎科學的探索等等,其實都是有形的存在,只要是有形的存在,都是可計算的,只要是可計算的,人工智能都能勝任。
就像現在的物理學家,探索都是通過不停地猜想,然後找出符合猜想的科學依據,哪怕是純數學上的邏輯自洽也是可以的。
這些被譽為天才般的基礎科學理論,人工智能同樣可以做到,而且在數學計算方面要遠勝於人類。
可能之前的經典超級計算機還做不到,畢竟算力有限,而且計算的方式顯得有點呆板,而超級量子計算機卻沒有這些缺點。
只要是有形的存在,超級量子計算機配合先進的人工智能都能計算,並且還能形成獨屬於自己的科學理論,表現和超級科學家並無二致。
就怕是無形的東西,超級量子計算機的算力再強,人工智能再先進也無濟於事,因為這根本就不是計算得出來的,而是獨屬於智慧生命對自然和人類共處環境的領悟。
所以無形的思想,不是靠計算得出來的,而是靠領悟獲得的,越是形而上的東西,越是超級人工智能無能為力的地方。
這也是葉子書判斷超級人工智能不是智慧生命,依然處於工具角色的原因,哪怕它表現得再像人,依然屬於工具的範疇。
至於將來人工智能會不會自動進化為智慧生命,他認為可能性很小,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人工智能本身就是被設計出來的。
只要是被設計出來的,就很難突破被設計的初衷,依然會受到被設計時的局限
第819章 航空展和人工智能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