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沒有把自己鎖在深閨的道理,經常以道姑的身份,給靈虛山周邊的百姓施醫贈藥、舍米救貧,因此在這裏名聲極好。百姓們都知道,護國寺和靈虛觀周邊,佛道兩家並存,且主事的都是慈善人,往往願意道此地定居。
當初,李紈想的美,想買下護國寺的後山和周邊。一打聽才發現,「護國」二字,不是隨便掛的,周邊的山林、田地,都是皇家賞賜給護國寺的。李紈知道自己現在身份特殊,怕給李家和賈蘭招惹麻煩,因此買了距離不遠不近的靈虛山,離護國寺前山正殿很遠,但也在護國寺的輻射範圍之內。
李紈把家搬到靈虛觀之後,就常常帶着自己種的佛手、蓮花、曇花之類的與佛祖有緣花卉植物,來拜訪護國寺的藏經閣長老,以求學的名義。李紈雖年輕漂亮,但氣質高華,藏經閣的長老也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了,因此相交並無忌諱。李紈每次出門,都帶着十歲以下的小道童和小道姑,更不會有什麼**上的弊病。
李紈打的好主意,並不求見方丈,只以好學的名義,從藏經閣下手。藏經閣長老是整個護國寺輩分最大,但存在感最不強的人,李紈去了也直接開門見山說明來意。好學是真的,但也想求護國寺的庇護。長老見她真誠無偽,又喜她帶過去的花卉,也默認了。
後來,李紈救活了從天台山引種的菩提樹,才入了方丈和一眾高僧的眼。
這七八年間,李紈精通道法、佛法,慈悲為懷的名聲漸漸傳了出去,也算在清流圈子和修行、隱士的圈子裏有了薄名。
賈蘭三歲開始識字,作為曾經的小學老師,又有李紈的記憶,給賈蘭啟蒙並不費什麼功夫。到了賈蘭六歲的時候,李紈通過各方人脈,細細打聽,終於讓賈蘭拜在了當代大儒蘇一楨的門下。
當時,李紈遣了兩個道童,抱着她養得最好的那盆蘭花去求見蘇一楨,並附了短簽「吾有愛蘭一株,心血灌之,遣送大師,君可善待否?」以蘭花代指賈蘭,蘇一楨出了名的愛蘭,再見了充滿靈氣的賈蘭欣然同意。
「遣蘭求師」的典故,也在文人圈子裏流傳,如今賈蘭就在蘇一楨的門下讀書呢,同門還有三四個同齡的師兄弟。
李紈坐在圈椅上,和賈蘭隨口笑談。李紈身上披了銀絲羽衣,換個角度,還能看見上面的暗繡,端的流光溢彩。足蹬雲履,布料是最舒服的,最適合做鞋子的,頭髮簡單地攅成一個髻兒,髻上罩着一隻白玉蓮花冠。那冠兒上的蓮花瓣兒薄如蟬翼,拿了絲絛系住,垂下兩隻雕成雲頭的翡翠墜角,既富貴,又清淡,很是符合她寡婦女冠的身份。
雖然只是日常在家裝束,但李紈也把自己打扮得超逸脫俗。李紈當初之所以能下狠心出家做道姑,和道家穿衣打扮沒有佛家那麼苛刻也有很大關係。
李紈正在和賈蘭說學裏的趣事,小道姑夏冰就過來稟報,有客人來了,還是護國寺的長老之一空明大師引來的。
李紈看了看身上的裝束,待客並不失禮,就讓賈蘭去歇着,自己出去迎客了。
到了道觀帶客廳一看,來了六個人,護國寺的空明,隱士蒼山北,還有三個衣着富貴之人,看着像是一個父親,帶着兩個兒子,還有一個人約摸是個將軍,身上有濃厚的戰場殺氣,看着和當年參觀軍營時,遇見的特種官兵一樣。平時看着不顯眼,遇到突發情況,氣質大變,猶如猛虎出谷。六人都坐着,乍聽李紈開口,都站起來,以示對主人家的尊重。
「無量壽佛。今兒是什麼日子,空明大師、蒼山北,你們二人怎的來了,往日不是嫌我這裏富貴氣太濃了嗎?」李紈和兩位大師平輩論交,說話隨意。
「我什麼時候嫌棄了,分明是你瞧不上我啊,好好的蘭兒送給了蘇一楨那個老鬼,我要盆花兒跟要命似的。」蒼山北笑着調侃。
「可不是要命,我好好的曇花,人人贊其幽香清雅,在你眼裏,就是能做個好菜,真是讓我心疼的要命。」李紈笑着問候了蒼山北和空明,又轉頭問道:「還不快給我介紹介紹,這四位是?」
「阿彌陀佛,這位是……」空明大師低宣佛號,就要介紹,蒼山北大打算道:「難不成你不用花做菜嗎?就因為稀有些,你就心疼了,天地不仁,萬物芻狗,常見的花就不是花了?哼,且讓我為難為難你,你不是號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嗎,自己掐指一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