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迎祥被抓直到被殺後,這些起義軍並沒有完全的消沉下去,投降的始終是少數。
尤其是錘匪賀今朝竟然也敢領兵來京畿附近劫掠,此事讓崇禎暴躁的很。
可此時明廷已經焦頭爛額了。
首先是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在東南部加上錘匪賀今朝的起義。
他們從西北到中原,更遠的到了長江的中下游,使得明廷防不勝防。
北邊的蒙古,除了歸降清朝的以外,大多都稱賀今朝為天可汗。
明廷想要利用戰鬥力最墊底的蒙古人做牽制,也沒有什麼好策略接待引誘他們。
最讓崇禎感到棘手的便是新建立王朝的大清,是戰是和,舉棋不定。
戰又打不過。
和又丟不起堂堂上國的臉面。
放在朱棣那個時候,這群野人算個屁啊,還得遣使覲見呢,可現在清軍根本就不往大明朝廷遣使。
在找不到一個合適人手充任兵部尚書的時候,崇禎把楊嗣昌想起來了。
此人是原三邊總督楊鶴的兒子,雖然楊鶴被錘匪賀今朝所攔截,關在山西的監獄當中。
但崇禎對楊嗣昌的感官很好,尤其是發現他有軍事才能之後,比他老子強上不知多少倍。
可惜楊嗣昌的繼母死的不是時候,現在奪情也把楊嗣昌給叫來了京師。
楊嗣昌上了三次請辭,被崇禎拒絕,這才在戰事結束後到達京師。
楊嗣昌在居喪期間自是沒閒着,努力的學習充實自己,就是避免有朝一日走上他爹的舊路。
因為身居高位,結果沒整好,反倒還落入了賊寇的手中。
崇禎召見楊嗣昌的時候,因他侃侃而談,才思闊達,且工於筆札,富有辯才,又頗能揣摩崇禎的心思。
楊嗣昌與歷任兵部尚書那種木訥卑微的樣子截然不同,且言談當中充滿了自信,被崇禎視為能臣。
楊嗣昌受到皇帝的數次召見,而且都超過了規定的時間,幾乎是言聽計從,激動的拍案叫絕,大呼恨用卿晚。
皇帝並沒有因為他爹的緣故都疏遠他,反而極為賞識,讓楊嗣昌感恩戴德。
楊嗣昌為了報效大明,接連不斷的向皇帝陳述他關於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他提出深思熟慮,可以擺脫大明內憂外患的三大方針。
第一便是攘外必先安內。
匪是必須要剿的!
第二必先足食然後才能足兵。
第三必先保民然後才能盪盡賊寇。
楊嗣昌的三條施政綱領,以及一系列提出來的建議,都是圍繞這個展開的。
因為他爹的緣故,收集了錘匪不少資料。
至少賀今朝做到了保境安民,足食足兵,才能夠橫行西北,無人能擋。
西北那種苦寒之地,歷經天災人禍,能有多少耕種的土地?
能有多少可以充當士卒的人口?
賀今朝都能依靠那些貧瘠的土地拉起一大批人馬,橫行京畿,甚至還能打的清軍狼狽逃竄。
大明擁有兩京十三省,只要也能做到,區區錘
匪算個屁啊?
楊嗣昌也看出來賀今朝是外強中乾了,他麾下的人口不足,否則為何要不遠千里的從京畿附近搶掠人口呢?
崇禎對於楊嗣昌的理論在一開始還是有些遲疑的,畢竟這是老生常談。
朕每年花幾百萬兩銀子,如何不足食了,不保民安民了?
但楊嗣昌就是會說話,他向崇禎強調自己不是老生常談,也不是重複的空話套話。
清軍二次南下所顯示的外患,與正在蔓延的流寇馳騁中原的內憂。
兩者之間孰先孰後?
這是在戰略上無法迴避的抉擇,也是兵部尚書最應該考慮的事情。
否則東一錘子西一棒子,本就拆了東牆補西牆的明廷,根本就無力兩方招架。
別看擒獲又殺了闖王高迎祥,但依舊沒有讓那些起義軍感到害怕。
死了高迎祥,李自成又接過了闖王的稱號。
特別
第九百零一章重用楊嗣昌(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