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幫自己。
劉裕命人害死兄長,自然不會對自己留情,今日高坐寶座之上,不知明日魂斷何處。
新君登基,照例大赦天下,司馬德文與群臣商議司馬德宗諡號安帝,廟號成宗,照例一年之內禁婚嫁,百日不准作樂,四十九日內不准屠宰等等。
新皇登基,尚書左僕射劉穆之拖着病體勉強參加大典,三天後病逝。劉穆之雖然臥病,但他是劉裕留在京中的定心丸,朝堂大事都要問詢他後施行,有他在劉裕能夠安心在外。
劉穆之身逝,朝堂驚惶失措,天子司馬德文初即皇位,巴不得平穩過渡,忙召袁湛、趙倫之、徐羨之等重臣商議。
尚書右僕射袁湛已知劉裕對其不滿,這段時日劉裕連施辣手,袁湛心中不安,劉穆之身死,未嘗不是因為劉裕鳩殺天子驚懼而死。琇書網
聽天子問自己誰可接任劉穆之,袁湛應道「宋公為相國,總百揆,此事應當問過宋公。」
彭城外,楊安玄決定暫時休兵,下令朱齡石回歸沛縣,裴方明率六千兵馬駐守蕭縣,分六千兵馬於嚴綱守豐縣,抒秋命揚武將軍鄭青駐四千兵馬、下邑以振威將軍方何率五千兵馬駐守,讓陳漁率水師游弋江上,隨時支援,自己回歸襄陽城。
司馬德宗身死,楊安玄當然不會放過製造輿論的機會,天子司馬德宗被劉裕派人害死的傳言在四村八鄉流傳,宋公的名聲在雍境與曹操、王莽齊平。
劉裕得知楊安玄離開下邑城回歸襄陽,亦準備回歸建康,正在此時,劉穆之的死訊報來,劉裕大驚失色。
京城本就動盪不安,安帝剛死,人心浮動,自己視為定艙石的劉穆之身亡,自己這艘航船有如行於狂風巨浪之中,隨時有傾覆的危險,劉裕決意返回建康坐鎮。
天子詔問,誰可以代劉穆之主持朝政,劉裕猶豫未決,他的心中有兩個人選,一是徐羨之,另一個是王弘。
徐羨之是他微末時結交的好友,對自己忠心耿耿,其侄徐逵之更是長女夫婿,自己原本想用他為主符輔佐,可惜在竟陵戰亡。不過徐羨之學識有限,掌持朝政恐怕力有不逮。
王弘出身琅琊王氏,是故丞相王導曾孫、故司徒王珣長子,出身名門世家,若用他主政可以安撫門閥世族,能夠迅速安穩局勢,只是劉裕對門閥世族存在戒心,王弘雖然忠心,行事難免會偏向門閥世家。
謝晦看出劉裕委決難下,想起前次自己想回京接任五兵尚書,結果反讓王弘得利,若是宋公再讓王弘主政,那謝氏便要屈於王氏之下了。
「主公,休元清靜恬適,但做事有些輕率浮躁,不及徐公穩重。」謝晦看似無意地提醒道。
謝晦的話讓劉裕下定了決心,道「宣明,替愚上疏,授宗文吏部尚書、丹揚尹、建威將軍,監太尉留府」。
除了尚書左僕射的職位,徐羨之全盤接任了劉穆之的官職,取代了劉穆之在朝堂上的地位。
司馬德宗死劉裕是假哭,劉穆之身死劉裕是真傷心,看着詔書劉裕不禁落淚,詔書上寫着對劉穆之的死後追贈,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琇書蛧
劉裕道「愚常年出征在外,道和屢掌後事,功在社稷,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的追贈不足以表彰道和之功,愚要向天子上疏,為道和請功,請天子再
贈侍中、司徒,追封南昌縣侯。」
謝晦執筆在側,開始依照劉裕吩咐撰寫奏疏,劉裕繼續道「道和有三子,長子劉慮之為人忠謹孝義,可嗣南昌縣侯之爵。其他二子皆厚加蔭封。」
身為主將,劉裕不能馬上就走,安排好彭城守御,帶着檀韶回到下邳,命檀韶招募新兵,隨時支援彭城戰事,一晃就是二十天過去了。
京城,宋公劉裕的奏疏呈至,天子司馬德文全盤照准,徐羨之開始主政。與劉穆之不同,朝堂之事徐羨之皆命人向劉裕奏報後再施行。
劉穆之死後,朝堂最大的官員是尚書右僕射袁湛,但是劉裕安排徐羨之主政,袁湛知道自己已失了劉裕的歡心,索性稱病不朝。因為心情鬱悶,真的臥病在床了。
徐羨之能力不及劉穆之,每天在從早忙到晚仍處理不完公事,佐僚難免有怨言和譏諷之語傳出,徐羨之心
第五百八十章噩耗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