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笑意,一面用莊重的聲音回應「舉國同賀」,一面在居高臨下的位置、觀察着諸公卿的神情。
大多人確如鍾毓的言論,是真的在慶賀。
秦亮在洛陽時判斷得沒錯,魏國士族官員、對於蜀漢政權有很深的敵意。那蜀漢朝廷自稱漢朝的繼承者,如今被迫向大魏表忠,實際上也是公開認可了、魏朝諸公卿正大光明的名分。
不管是秦亮的盟友,如王廣令狐愚等人,還是一些原來就在朝為官、中立的大臣,聽到念降表都是一臉受用。剛才道賀之時,人們的聲音也很響亮。
至於大將軍獲得宏大的滅國之功,要該怎麼收場?許多人表現得也很淡定!因為大將軍秦亮、早已是大權在握的朝廷輔政大臣,不至於回來後就開始動亂爭鬥,搞得雞犬不寧,或是殃及池魚!
只有夏侯玄等少數人,似乎心事重重的樣子。
其實他們自始至終都明白、一旦秦亮據有滅國之功,事情十分嚴重。但是夏侯玄等人、在秦亮發動伐蜀戰爭之時,甚至直到聽聞劍閣戰役的消息之前,顯然並不認為、魏軍竟能直接滅掉蜀漢!
從出兵到現在,也就三個多月時間而已。不怪他們心裏準備不足,甚至當堂把情緒流露到了臉上。
然後神色凝重的人都沒有吭聲。在東堂這種地方、言論多少得上枱面,夏侯玄能說什麼?難道反倒要怪秦亮、不該滅掉蜀漢國嗎?
郭太后待到大家道賀得差不多了,張歡他們也展示過了畫,她便開口道:「兩天後大朝,卿等來賀陛下罷。」
大臣們遂一起稽首道:「臣等謝恩,請命告退。」
郭太后在眾侍從的簇擁下離席,走後側門出東堂。
一早的朝會好像沒有進行多久,不過結束之後、太陽都已經升到宮室重檐上了。郭太后剛走到檐台上,東邊明艷的陽光便灑落在她的蠶衣上,她抬頭看了一眼,終於暗自舒出了一口氣。
她當然知道,秦亮伐蜀的危險與艱難。否則在此之前,滿朝文武得知朝廷要對蜀用兵,也不會有諸如準備不足、時機不成熟之類的言論。尤其是劍閣之役,秦亮奮不顧身親率前軍作戰,沒有退路,非常冒險!
所以郭太后每次臨別時,總會叫秦亮當心保重。
不過她清楚,秦亮須要那麼做,才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就像在揚州起兵、仿佛以卵擊石一樣,不為不行!
郭太后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嘴上說再多、也於事無補,光說有什麼用,自己又沒法直接給他!她每次叮囑、也只得適可而止,倒好像客套話似的。其實郭太后是真的想那麼說,掛念之心、便是字面意思。
但無論如何,現在總算是過去了!郭太后也終於可以安下心,慢慢等待他回來。
好在秦亮的付出與冒險,並非沒有回報!
若非秦亮的所作所為,在朝廷里有了極大的威望與威懾力,士族大臣們肯定不願意認可、秦亮那樣出身的人!就像先前郭太后坐在正位,人們在下面稽首叩拜,看起來是她處於尊位;不過實際上、反是郭太后忌憚他們。
公卿們也根本不會把她一個太后放在眼裏。諸臣接受她的詔命,乃因大將軍秦亮的承認,不然新的司馬懿、曹爽必定會跳出來,宮裏現在還有什麼實力壓制權臣?
因此今天收到了蜀漢國投降的消息,郭太后自然十分喜悅!她只不過是克制住了情緒,不然在東堂上便會笑出聲。
……朝臣們也都走到了太極殿庭院裏,三五成群地陸續朝閱門那邊走。一起從南邊離開庭院之後,大夥才會分道揚鑣、各自回當值的府寺。
其中幾個九卿官員走在一起,宗正秦朗忽然說道:「滅國之功,朝廷應該給大將軍封個公爵、還是王爵?」
數人頓時相互對視,光祿勛鄭沖抬起頭,朝走在前面的車騎將軍、領軍將軍等觀望了一下,嘴唇動了一下卻未開口。
太常羊耽轉過頭看了一眼鄭沖,痛快地把話說了出來:「此事須陛下出面,而今則應先聽太后之意。」
現在大家只要照規矩做事、說話就行了,品行操守上便過得去,沒什麼可擔憂的。鄭沖不就是想說這樣的規矩,有什麼不能言語?
果然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