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林淼,如果世間存在精確一說,那也是對本質的精確認知,然後其餘都是神馬和浮雲。
顯然,一開始,他們就出現了分歧。
這是兩種思維方式的分歧。
「這樣,你先講疫情,然後再拔高到更宏大的角度,暢所欲言。」林淼只好如此答覆。
申珂清了清嗓子,坐正身子,準備開口。
「等一下。」不料,林淼打斷了申珂。
「我不要你正襟危坐,像個新聞發言人似的,」林淼說,「你怎麼舒服怎麼來,我們講究隨意,只要你在真實地表達自己就好。」
申珂點點頭,他是一個悟性很高的小伙子。
他懂林淼在說什麼。
其實,不要小看這一點,這世上很多的不和諧就在於雞同鴨講,不在一個頻道上面。
真正的智商高或情商高的人,他們很容易就能理解對方的訴求。
「你也注意一下構圖,不要四平八穩。」林淼掉頭提醒了一下龔凡宇。
湯小桐站在龔凡宇的身邊,悄聲提醒道:「導演最討厭行活,別忘嘍。」
龔凡宇嚇出一身冷汗,他習慣性地給了一個標準的訪談坐姿構圖,連忙調整起來。
跟着林淼乾的最大感受,對龔凡宇來說,就是他時刻也在參與創作,是導演的眼睛。
這是一種莫大的被需要感,是一種受到尊重的感覺。
一種真正的尊重,但凡是一個對創作有所熱愛,對自己的技能有所自信的人,都能迅速了解的。
就是,他交給你做主,然後,他決定是不是他想要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最好的甲方。
即,給出要求,不干涉創作,驗收。
就這麼三個環節,簡單粗暴。
但凡甲方如果自認為也是行家,那基本上,這事就往往比較難辦。
真正的行家,懂得駕馭結果,而非過程。
而對於一個團隊來說,所謂的默契就是我知道你在想什麼。
經林淼和湯小桐這麼一提醒,龔凡宇迅速調整了構圖,他根據申珂調整之後的坐姿做了相應的調整,讓這個畫面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年輕人的分享會,而非一個訪談。
質感隨之就有了。
每個故事都有自己所特有的紋理,這就跟誰都會畫畫,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畢加索一樣。
申珂這季的故事,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攝像準備開機。」龔凡宇調整之後,給了一句提示。
申珂開口:「這次疫情面前,我們每天接觸大量的數據,並為它們分類建立模型,做到應知盡收,科學推演。對疫情來說,數據意味着生命,它們不是一個個簡單的數字,也不是一個個枯燥的數據模
第三十五章 90後抗疫群像第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