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相似的形態一再出現。
要說一個偉大的小說家,再會編故事,也不會有歷史本身精彩,那可是真實的人生。
「歷史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它的時間意義。我們如果只活在今天,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時行樂,那麼,人生其實沒多少意義。畢竟人生從一出生,就註定要死亡,悲劇性是註定的。但是,如果你把自己的生命,放到祖先的延續上,放到子孫的希望上,你就有了意義。」
而冬子此時的尷尬之處在於,父母已經不在了,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在哪裏。而所謂子孫,自己還是單身,根本沒有實現的途徑。
「你知道,我們有今天的生活,其實是得到了祖先巨大的恩惠。我父母付出比別人多一倍的辛苦,供我出來讀書,才有了我今天的一點成績。我想,你的父母也一樣。」
一提到自己的父母,冬子就有些傷感。他是孤兒,這事,公司里很少有人知道。
「而祖先們,留給我們最大的財富,還不是錢什麼的,也不僅僅是墳墓與建築。而是那些歷史記載。他們用自己的故事,來告訴我們,最應該追求什麼,最應該迴避什麼。」
「歷史是用來教育人的?」
「有兩個功能,記錄功過,勸當時的人。所以說,帝王們,也怕留給後世一個不好的名聲,保持表面上對歷史的尊重。孔子寫《春秋》就有這個目的。當然,更重要的是,對後代的教育。司馬光寫《資治通鑑》就是這個目的,歷史是教科書。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兩類書籍,一是經,一是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是很大的財富。目前的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就是中國的歷史。」
「那司馬光得出什麼結論呢?」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怎麼讓冬子覺得有些反感?但不得不承認,這是所有大人們,當年說過的話。
自己學習不太好,難道就天生矮人一等?
「當時宋朝皇帝,問了自己老師,也就是司馬光一個問題。為什麼歷代富有天下的帝王之家,把整個江山都交給後代,等到後代落魄時,連一個全屍都難以得到?司馬光總結了千百年來的家庭興衰及朝廷興亡,得出結論,只有讀書學本事,才可以延續家族的命運。所以,我們是最注重學習的民族之一,這也是我們文明存在並接受了多次存亡衝擊,而至今生生不息的原因。」
「那外國就沒有歷史嗎?」
「你這個問題本身就很偉大。」孫總總是先鼓勵冬子的問題,再說出他的結論,這是一種讓人很好接受的誘導方式。可以想像,如果孫總當一個老師,是應該很受學生歡迎的。
「你注意到沒有,我們今天的人,開口閉口,外國怎麼樣。日本的電子德國的機械美國的科技英國的貴族,等等,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想對比唄?還有什麼?」
「你沒細想。一個罵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人,是怎麼罵的?」
「就說我們這項內容趕不上美國,那項內容比不上日本,就這樣罵的吧?」
「讚揚的就不說了。就連罵自己的國人,是不是潛藏着某種假設?我們的一切,都在跟所有國家的優點比?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意味着什麼?」
冬子想到了:「意味着,我們想在所有領域,比其它所有國家都好。」
「對了,這就是最為珍貴最為罕見的自尊心,這就是獨一無二的大國情懷。這得有多了不起?據我所知,全球擁有這種心態的國家,少之又少,而我們,一直存在。」
「我們不怕別人有多麼先進,其實在我們的血液中,我們也不怕自己多麼貧困,我們總相信,自己有崛起的一天。比如一個農民,也有當宰相的心。陳勝就說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人格平等的心態,不是天生的。而是因為看多了歷史,知道,平常人也可以做出不平常的事,這些經驗讓我們,充滿了自信。」
自信,在一個農民身上就體現出來了。正因為這種自信,孫總的父母,自信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兒子的拼搏可以加分,兒子的拼搏,可以為未來的成功,鋪上道路。並且,還真的實現了。
自信,在冬子父母的身上就體現出來了。他們一生平凡而辛苦,但他們始終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讓兒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