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地,搬不走,早打晚打關係不大,可要是加農炮先打,鬼子的炮兵就可能警覺,就可能快速的轉移,到時候迫擊炮炸的可能就是塊空地。而先用狙擊手逗引鬼子的火力暴露,然後用迫擊炮覆蓋鬼子的炮兵陣地,最後加農炮一劍封喉,這一連串的配合動作看似行雲流水的簡單,可實際上,團長是從昨晚開始就在不停的算計敵人,跟着這樣的打仗真是過癮!剛回到營地的時候,鍾志豪的興奮勁還讓他暈暈乎乎的,要不是團長當頭棒喝,這事也就過去了,看來,還是團長看的遠啊。
盧老大給李久下達任務之後,當天晚上乘火車去昆明了,李久他們第二天的戰果他並不是馬上就知道的。去昆明,名義上是參加一個聯席會議的,實際上,盧老大是想綜合統籌一下獨立團的後勤補給和處理軍官家屬的問題。
當下,雲南的戰事吃緊,以史迪威為代表的盟軍強烈要求立即準備在滇西反擊,而此時,國軍的兵力都集中在中原湖北湖南到粵北一線,雖然日軍現在已經撤出了廣西全境,可是那裏的欽州港卻是無法利用,整個北部灣幾乎成了日本海軍的內海,美國的輪船根本就進不了這裏,他們還是要從大西洋進印度洋,然後到印度把援華物資通過駝峰航線運到昆明,要想改變這個狀況,就必須拿下緬甸,至少要控制住緬北,因此,滇西的反擊,比打通中國東南沿海更重要。
為什麼說緬北的反擊比東南沿海的反擊更重要呢?要知道,雖然在1942年5—6月期間,美日海軍連續在珊瑚海、中途島等海域連續進行了幾次大海戰,日本海軍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創,可是,此時的美國海軍的重點並不在太平洋,而主要是集中在大西洋,為從美國東部向英國和北非源源不斷的輸送軍隊和物資護航,相比較起來,德國的海軍跟日本海軍比起來就「弱爆了」。在交戰的大國強國里,德國海軍是唯一沒有航母的國家,他們號稱不沉戰列艦俾斯麥號服役後不到一年就被英國海軍艦載機擊沉,儘管德國的潛艇為他們爭的了不少戰績和榮譽,可最後,在強大的英國海軍和美國海軍面前,德國海軍的戰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可是日本海軍就不同了。在戰前,日本海軍就躍居世界第三,其實力已經達到了美國海軍總量的76以上,在太平洋上,日本海軍的戰力超過了這個地區美國、英國加上荷蘭等國家艦隊的總和。並且,日本海軍在戰略思想上並不像德國海軍那樣落後,還在幻想着大炮巨艦的古老戰術思想,他們是第一個使用艦載機攻擊美國軍港的海軍,也是第一個與美國航母進行海空一體戰的海軍,因此,在太平洋上,直到1944年底,美國仍然不敢輕易的從太平洋用輪船向中國和蘇聯運送援助物資。所以,要想對日本的全面反擊,得首先從西邊開始。
日本在華中地區時不時的發起一兩次會戰,目的也就是拖住中國的軍隊無法西調,為他們在東南亞和向南繼續攻擊提供時間。我們可以說中國戰場拖住了日軍百萬,可也能反過來說,日軍也利用這點三流部隊吸引了中國幾百萬軍隊。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日本放棄了對中國華中地區的佔領,僅僅固守於上海、天津這樣的海港城市,他們固然是可以抽出更多的兵力南下對新幾內亞等地區作戰,甚至有可能踏上澳洲的土地。可是,作為盟國的中國軍隊,難道就不能騰出百萬甚至更多的軍隊經越南南下去斷掉他們的後路嗎?
明治維新後,日本的一些狂熱的軍國主義謀士提出的「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觀點,其實這個觀點是短視和錯誤的,也是不科學的。我們換個角度去思考,在19世紀末,日本通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兩場勝利使國力大增,他們的眼睛看到的是中國,認為要想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這個看上去很符合邏輯的思維其實很荒謬,中國是個龐然大物,無論是人口資源還是文化傳承,都不是當時還是懵懵懂懂剛剛進入現代工業的日本可以吞的下的,而且,以當時日本對中國的了解,能夠從中國獲取的戰爭資源非常有限。如果當時的日本憑藉新起暴發戶的能力,養足國力在德國歐戰開始的時候就直接攻擊澳大利亞會是個什麼樣的結局?當時的澳大利亞人口不過750萬人,相距英國本土和美國都在萬里之外,順道佔領當時的印尼和新幾內亞等國,當時的英國有能力去爭嗎?美國在與日本勾勾搭搭的時候會去救嗎?
磨刀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