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又飛快的在蕭琰臉上親了一下,一個閃身坐到了食案的東面去。
蕭琰氣得咬牙,瞪了她好幾眼,才黑着臉坐到西邊位上。
膳閣內依然是壺門高案和禪椅,李翊浵坐在北面禪椅上笑悠悠的看着,一副袖手看好戲的樣子,白皙嬌嫩的手指捏着金邊匙慢悠悠攪着碗裏的翡翠燕窩,心裏想道:阿禎進步了嘛!——以前身子才挨上去就要被推開,如今挨着、摸着了,寶樹都還能忍她。不過,要想再進一步,可就難囉。李翊浵表示,對侄女不大看好。
三人用罷朝食,漱口淨手出了膳閣,蕭琰和母親告別,與李毓禎出了公主府,策馬出坊。安葉禧穿了身圓領箭袖的侍衛服,和秦國公主府的十幾名侍衛跟隨在後。
一行人出了坊府門後撥馬往南行,過大寧坊入通化大街,折東直行,跨過龍首渠的內河橋,再行百丈就出了東城通化門,策馬馳過龍首渠的外河橋,往北向龍首原馳去。
龍首原是長安城東北外的一處高原,因為西端從渭河邊突兀拔起,勢如龍首而得名。大明宮就是修在龍首原上,從太極宮以東的長安北城牆修出去,凸出於長安城北,因為地勢高,可以俯瞰整個長安城,於是作為避暑夏宮使用的大明宮就成了皇帝的常駐之地,三省六部也隨之搬過去,漸漸取代太極宮成為大唐的中心。龍首原當然成了禁苑,左右羽林軍就駐紮在龍首原上。而從長安城通向龍首原只有一條直道,位於大明宮東禁苑十里外,李毓禎就帶着蕭琰從這條直道馳行向北,這是長安城通向天策書院的唯一道路,太宗立名「雙龍道」,因為它是從通化門外的「龍首渠」起始,一直往北二十里修到龍首原北端的「瀧河」,故名雙龍。
天策書院,就在瀧河北岸。
蔥蘢的林木中,能看出書院佔地極廣,青白色的檐瓦西起渭河,南起瀧河,往東、往北延伸開去,往北一直到遠處黛色青山,那是攏翠山;往東出了龍首原。蕭琰目測,應該比大明宮大出十幾倍。這還只是山南面,事實上這座突兀拔起於平原上的攏翠山只是書院的內山,山的北面仍然是天策書院的地盤。
但見樹木參天,數不清的院舍樓閣延伸至林深處,望不到盡頭,遠處青山聳立,峰脈起伏,隱有鐘聲悠揚,還未進書院,蕭琰就感到一種壯闊氣度,還有那種幽深的悠遠。
馳馬過了瀧河橋,沿着瀧河北伸的渠流,往北馳去二十多里,才到了書院的東門。
蕭琰知道,天策書院一共有八門,是按易數的八卦方位修建而命名,而東門就是震門——這是正東的方位。瀧河往北開挖的河渠就是從東震門入,如波浪般橫穿書院,往西流出兌門,即西門,連通到渭河中:這就是瀧渭渠。蕭琰知道,橫穿書院內的這一段叫「弘毅渠」,將書院分成了南北兩部分,南面是外學,北面才是書院的核心,內學。
蕭琰要進入的就是內學。
李毓禎領着她從東門入。因書院規矩,學子帶入院的侍從不得超過一人,故只有安葉禧和尉遲亭隨行,其餘侍衛都留在東門外的候廊閣子裏等候。
東門建在弘毅渠的南面,入門後往北就要過渠。這條河渠修得挺寬,約七丈,蕭琰聽李毓禎說,水深兩丈,千料船都可以渠上航行,其實這就是書院的一條航道,商人們可以不入長安城申請雙龍道的特別通行令,直接將貨物從渭河和瀧河船運到書院中。但最初修這條瀧渭渠並不是為了物流的方便,而是鍛煉學子「弘毅」——內渠是學生修建的。當然世家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真實的原因是出於風水考慮;至於折騰學生,那是順帶的。
李毓禎過橋時說,這條弘毅渠統共修了二十年,從明宗朝修到高宗朝才全部修通,那段時期的皇族和宗室學生都被整得鬼哭狼嚎,稱這渠為「子弟血淚渠」。
蕭琰不由回頭再看這條渠,心裏仍然想不通,便問道:「明宗和高宗怎麼想到讓學子修渠,弘毅,這也太折騰了吧?」將皇族宗室子弟當民夫用?嘖,難怪這條不到一百里的內渠修了二十年——一年五里?!哈!就算明宗朝那會,內外學的學子加起來也有千人吧?這速度,呵呵,不知是折騰人還是折騰渠——估計真是拿來折騰人的。
李毓禎笑悠悠道:「你當這些學子能被允許使用武力,一刀一劍下去劈出個大溝?」眼神斜過去,「少年,你想得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