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王彬因其子殘之事一直懷恨,直接回了琅琊郡鄉里,屢請不歸,只是迫他嚴懲兇手。
對於王彬如此態度,王導也是心知為何,表面上是因為兒子的事情,但其實內里還是深怨他在江州刺史人選問題上支持了王舒而沒有支持自己。
對此,王導心內愁苦之餘也不乏怨念。王彬只是殘了一個兒子而已,可是他的嫡長嗣子都死了!哪又怎麼樣?活着的必然要面對當下的問題,王氏所謂的高門地位也非生來就有,那也是祖輩一代代經營起來!
如今大亂方定,若是還執著於舊怨,離群絕眾,一點都不能益於當時,有的是人家等着取代王氏在時局中位置!
況且,他選擇王舒也是迫於形勢。王舒好歹還有功事可論,但就算是如此,也是費了一番周折,才最終在月前敲定此事!而王彬又憑什麼去圖謀這個位置?難道他還以為如今這形勢如中興建制之初,什麼位置都是門戶內一言決之?
王彬已是如此,可是王舒也讓王導頗感齒冷。他極力為王舒爭取此任,並且在年前定下此事,除了再為自家爭取方鎮之援外,也是希望王舒到任後能夠調集一部分江州物用來解都中燃眉之急。
然而王舒到任以後,非但沒有就此努力,反而轉過頭來連連向中樞請援。難道他不知如今都中是個什麼情況?無非是藉此示好江州人家,想要專據地方而已!
同輩人已是如此,晚輩們也未讓王導省心。他是強忍喪子之痛主持局面,也希望子弟們除了清譽之餘,能夠在國運艱難時有所建樹。
如今江東年輕一代,且不說奇功驚世的沈氏駙馬,就連庾家子都有捨命搏殺之功。他家子弟也未必一定要進取軍功,但最起碼也要有些勤政之勞,否則來日何以號召江東人物?
所以王導近來也是用心鼓勵子弟入仕,但有的興味乏乏根本不聽,有的敷衍了事居官無為,有的則拙於政務一塌糊塗,真正堅持下來、並且還小有成績的,不過王胡之等二三人而已。
家事已是如此,國事更加艱難。
中興以來江東屢經動盪,所害無過於今次之亂,丹陽糜爛,京畿更是殘破不堪。而人事割裂之深也無過於今次之亂,東南的分立,京府的創建,對王導而言都是將時局狠斬一刀,如今的他再像如以往那樣事從簡約,從善如流已不可想,遇事頗多掣肘,更有諸多曲折。
比如今次的歸都定賞,這本來應該是在十月里就完成的事情,可是現在卻一直拖到了將近年關,進度卻仍不足十之一二!
論功定賞,看起來不過是參與叛亂的各家在平亂後各自瓜分名爵利益,但更深層次的作用卻是構建一個新的秩序,上下協力以共渡難關。最具體的表現則是,功賞各家出人出力,捐輸財貨,從而快速將局面穩定下來。
可是眼下,沈氏駙馬大功不就,以至於士心思退,各不應賞。乍一看去,那是各自高風亮節,忠義體國,滿庭清風。但是功賞罪刑,俱為國綱,誠然私相授受是有亂綱紀,但固辭不受,何嘗不是另一種的罔顧綱常,游離於法禮之外!
諸功難授,俱以肥遁辭功為美,沽名養望成風!此風尤以吳中為烈,敢有應功之人,必為時人所鄙,冷眼以望!
由此帶來的後果就是,作為江東財賦基石的吳中,中樞幾乎已經完全沒有手段徵用。而吳中錢糧不能調用,便就造成了如今的建康用度短缺,諸多建設良策因為沒有錢糧支持,只能停於畫餅空談,遲遲難為!
以往的王導,也頗以玄談清議、施政簡約為美,所奉行網漏吞舟,唯恐刑威太重而損人清望雅趣。可是如今,隨着局面日趨捉襟見肘,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痛恨這種隱遁不出、以此邀望的行為!
這種邀人望而肥自身、置社稷而不顧的極端自私做法,簡直比歷陽之叛所害更深!歷陽之叛,時人皆知其悖逆!而這樣的行為,阻礙時局的正常推進,卻又偏偏無可指摘!
一直忙碌到傍晚掌燈時,王導案頭上文牘還剩了小半,而此時房中已是長吁短嘆連連,可見眾人都已疲累不堪。
眼見他們都已經沒有了做事之心,王導索性擺擺手讓眾人都各去休息。他自己卻還沒走,只是坐在席中將剩下的文牘翻看一遍,挑出其中一些亟待處理的挑燈批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