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年還在行台的江虨在請示過大將軍之後,煞有介事批覆良茶不獨啟智,還能導人向善,毋須因此懷憂。
拋開這些神異鬼怪的傳言,飲茶之風在南國確是已經成了穩定的飲食習俗。否則單憑大將軍一人的推廣,不至於吸引那麼多的時流加入其中充實茶道。
如今的南國,在河北人面前,是一種強大、成功且富足的姿態,而茶道則就代表着精緻、高深、有格調、有內涵的文化元素。哪怕是到了後世,文化的傳播都是由發達向落後地域去擴散,無論是團體還是個體,放之皆然。
所以,當沈大將軍在這些鄴地鄉流面前展示南國茶道的時候,儘管這些人難以領會這種視聽之間的享受,但卻不妨礙他們見獵心喜。
更何況,哪怕拋開沈大將軍本身尊崇的地位以及茶道中那些晦深繁雜的內涵,單單那行雲流水的動作,品類繁多的器物,眼花繚亂的操作,一併匯總成為令人賞心悅目、不由心折的風雅。
「請飲!」
隨着一聲清越至極的瓷瓮脆響,沈大將軍已經完成了第一番的布茶,茶坪上擺放着許多瑩白如玉的瓷盞,瓷盞中則各自盛放着香氣濃郁的茶湯。
眾人這才從此前那種沉醉中醒轉過來,但卻因為不知後續禮節而倍感侷促,不敢上前取茶。顧昌見狀後便先將瓷盞接過擺在案上,以竹尺撥開茶湯上方的泡沫,再向大將軍頷首致謝,以觀、嗅、品、反、飲等一系列步驟,將茶湯飲罷之後,閉眼回味許久,才又開口說道:「一茶五味,君臣輔佐各得其序,品而三反,回甘透齒,實在大妙。」
其他眾人見狀之後,也都各自取茶啜飲,茶湯入口之後,便有一股豐富的味道陡然於唇齒之間炸開,初感辛烈、後覺濃香,一道咸流壓住舌板,卻又有一股壓制不住的清香透於上顎,呼吸的微弱氣流將這一股微弱清香攪動起來,之後鼻腔里濁氣緩緩排出,整個人精神都陡然一振,而當茶湯順喉留下時,更有一股實質般的暖流直通內腹,等到再作回味,滿口卻只剩下茶飲所特有的回甘。
這個時代的茶飲,大不同於後世主流。拋開口味習慣與加工技法的不同,沈哲子覺得大概還在於茶葉的品種不同,還未經過徹底的馴良改進,或者說有一種野性未馴。
來到這個世道不久,沈哲子便嘗過當時茶飲,遠不像後世所猜測那樣不堪下咽的黑暗料理,反而覺得味道還不錯。
如他今次宴請鄴地鄉流飲茶,所用乃是蒸青研磨加工的類似抹茶茶餅,這是一種比較精良的加工方式,佐料又有姜粉、桂葉、桔梗、花椒之類,甚至包括異常珍貴的胡椒,其中薑桂桔之類是為了豐富茶品的味道,少量的胡椒則利用其揮發性將材料味道帶出,花椒則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味蕾,使得味道變化更富層次。
至於經過蒸青處理的茶末,其實並不像後世炒茶那樣易於發散茶香,各種味道次第將茶香引出,茶香則作為最後的壓陣回甘餘韻,至於原本微酸、發澀的口感早已經被前味帶走。
當然,想要做到層次豐富同時又不喧賓奪主,除了配料精準把控,還需要火候掌握,烹煮的時間都有非常嚴密的計算。
後世的想像,本身就是建立在茶飲已經風靡天下且炒茶技藝包括茶葉種類都已經成熟的前提下。哪怕只是人之常情,唐朝士大夫守着紅泥小火爐只為烹煮一鍋胡辣湯也實在有些怪異。更何況胡椒作為發味的材料,言之價比黃金都不為過,唐時宰相元載巨貪,家中抄出胡椒八百石,成為流傳千數年的貪官梗,可見哪怕在當時,胡椒都難作為市井間的消耗品。
當然,如今南國飲茶之風越來越盛,尋常人自然不會這麼講究。如今南國茶貨大體也有幾個分類,像是用於對外交易的茶磚,採摘之後搓捻蒸青、板壓結磚,烹煮之後有着非常濃厚的酸澀草味,茶香反而不甚明顯。
炒茶其實也存在,主要是江東一些大茶園以此殺青加工,但仍然需要煮食加上姜之類的調品,雖然一定程度上有損茶香,但也足夠透味。
至於蒸青研磨之後加工成的茶餅,哪怕是在江東和洛陽,仍然還是屬於奢侈品,不能完全流傳普及開。
一番茶藝展示頗耗精力,沈大將軍臉上也是隱有倦色。在場鄴地鄉流們雖然對這技藝仍是多有嚮往,但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