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的事情,可以說《賦稅說》一出楊峰就把整個大明的地主階層和富商都得罪了。
楊峰這一開地圖炮不打緊,隨着賦稅說的在大明的飛速傳播,整個大明就象開了鍋一樣沸騰起來,一時間楊峰這個名字也再次響徹整個大明,甚至還傳到了關外的滿清那裏。
對於這篇《賦稅說》,痛恨它的人當然非常的多,但事無絕對,為這篇文章叫好的人同樣也大有人在。就在許多人痛斥楊峰的這種「歪理邪說」的同時,也有不少有識之士站了出來力挺楊峰,而第一個站出來力挺楊峰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的魏公公。
看到這裏許多人都感到很驚訝,魏公公貴為九千歲,平日裏跟楊峰也沒有什麼交情往來,甚至在幾年前還因為自己麾下銀樓的生意問題垂涎過楊峰在海外的那條海上路線,雙方雖然沒有翻臉,但因此也發生過一些齷蹉的事情,現在怎麼會力挺楊峰呢,這不科學啊?
其實說這話的人本身對魏忠賢就不了解,魏忠賢是什麼人啊,在楊峰來到大明之前他就是朱由校最信任的心腹,司禮監秉筆太監兼任東廠提督這兩個職位就是最好的證明。
朱由校之所以給了魏忠賢這麼大的信任不是因為魏忠賢長得帥,也不是因為魏忠賢是陪着他一起從潛邸時就陪着他的老人,否則朱由校在潛邸時身邊的太監至少也有幾十個,朱由校為什麼唯獨寵信他一個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魏忠賢能替朱由校搞到銀子。正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大明朝這麼大,需要用銀子的地方那麼多,要花銀子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君不見當年的萬曆皇帝為了弄銀子,甚至把自己麾下的太監派到了大明各地,向地方徵收礦稅。
奈何萬曆皇帝太小看了地方士紳們對於銀子的執着了,為了反對萬曆皇帝的這項政策,他們甚至不惜煽動百姓將萬曆皇帝派下去的太監給殺死,然後還倒打一耙讓他們在朝廷的代言人反咬一口,說那些太監橫徵暴斂弄得地方民不聊生,激起民變後被憤怒的百姓殺死。萬曆雖然知道原因,但最後也只能是打落了牙齒和血吞。
魏忠賢在楊峰出現之前,承擔的就是為皇帝弄銀子的重任,加之他執掌司禮監日久,自然知道大明的財政情況已經變得非常的糟糕。
說句老實話,雖然魏忠賢這個人確實很貪婪,作為太監的典型代表,他沒少往自己兜里摟錢,但相應的他也沒少替朱由校掙錢。在楊峰出現之前,遼東的局勢能夠維持住,除了孫承宗、熊廷弼以及遼東將士們的努力之外,跟魏忠賢能夠將銀子、糧食和武器裝備源源不斷的運往遼東有着很大的關係。
正是因為知道如今大明財政的窘境,魏忠賢看到這一期的真理報後才竟然大有遇到知己的感覺,他甚至在私下底對王體乾說道,「這個楊峰不愧是大才啊,這篇《賦稅說》一出,從今往後的青史中必有他的名字!」
但是賦稅說一出後最高興的人自然當屬朱由校,因為這片文章雖然通篇都沒有提到朱由校的名字,但裏面的每一個字全都跟大明和他朱由校有關聯,朝廷有錢了,最受益的人是誰?當然是身為皇帝的朱由校了。
登基六年以來,朱由校感受最深的就是手中沒有銀子,那是做什麼都要受到掣肘。邊關戰事一起就要花銀子,某個地方鬧災了賑災也要銀子,逢年過節了給官員們發點福利也需要銀子,甚至自家的房子破了也需要銀子來修繕,可以說沒有銀子就寸步難行。
可如今大明的銀子都掌握在各地的士紳和商賈手中,朝廷能收上來的銀子卻越來越少,每當朱由校想要向富商徵收一點稅收時官員們就會同時跳了出來大聲說什麼與民爭利之類的老調重彈的話,弄得朱由校十分的憋火。
而這個時候楊峰出現了,這篇《賦稅說》一出,立刻就為朝廷徵收商稅打下了理論的基礎。
可別小看了這點,華夏從古至今做任何事情最看重的就是這件事是否名正言順。
比如兩方面在打仗之前都要先發一篇繳文,在痛罵對手是如何邪惡的同時也把自己打扮成天使,從而爭取到民間的支持。皇子在爭奪皇位的也會給自己的對手按上一個如何不孝,如何殘暴的罪名,以證明自己得到天下是如何的順應天命,如何的深得人心,要徵稅也同樣如此。
以前不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