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讓種子的發育更好,發育更快,這也是的一個研究的方向。
可是傳統來說,那是一年一季,最多不過是兩季的種植,就算是生長期最短的,也需要4個月左右的,北方的冬季,不適合大部分的植物生長。
有了溫室就不一樣了,只要在日照可以保證的前提下,完全可以一年三季,甚至是四季,尋找一些生長期短的,更適合氣候的,更加高產的糧食,這才是一個根本的科研方向。
如果說,鋼鐵和水泥,是增加北宋的硬實力的話,他會讓北宋更硬,在抵抗外敵的時候,不容易被攻破,能夠抵擋更久的時間。
可是農業方面的提升,卻是軟實力,最基礎實力的提升,別的不說,如果北宋八億畝的農田,從平均的3石,提升到5石,甚至是8石的話,帶給北宋的,將會是可怕的變化。
原來,北宋能夠容納的極限,2億已經不少了,再加上從海外購買的糧食,差不多能夠達到2.5億,可是一旦良種和科學的種植方法的普及,平均達到8石的話,等於說,整個北宋擁有着6億的體量。
在任何的時代,人口基數,就是一個重要的指標,類似荷蘭葡萄牙的那種發展的,只能夠稱之為曇花一現,甚至說,如果不是荷蘭和葡萄牙,就處於歐洲,背靠着歐洲巨大的土地和人口基數,這樣才有可能發展,真的扔到鳥不拉屎的地方,就算是他科技突破天際,也不可能稱霸整個世界。
到了一戰二戰時期,人口和國土面積就尤其的明顯,德國為什麼打俄羅斯總是打不贏,無論是國力,還是科技水準,德國在一戰的時候,都比俄羅斯強大太多了,可是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國土面積和超過一億的人口,就是俄羅斯的底蘊,在武器和科技,沒有形成代差的前提下,人口和國土面積,會形成巨大戰略優勢。
北宋不小了,1億以上的人口,將會成為北宋巨大無比的底蘊,在工業的開啟之下,會發展的更快,可是趙信還想讓他更快一點。
尋找北美的高產作物,這是一個方向,未來,當海軍建設,達到一個基礎之後,必然會開啟前往南美的航線,把美洲的三大高產作物,都給弄過來。
可是就算是現在,三大作物在手,也不可能立刻改變,一個糧食作物的普及,大量的應用,這不是短時間能夠做到的,就算是到了後世,紅薯,土豆和玉米,成為了基礎農作物之後,也沒有動搖小麥和水稻的地位,這兩者,依然是種植的首選。
哪怕是對於三大高產作物,培育良種也依然有效,一個合適的,容易適應環境的種子,跟一個還沒有經過培養,還是在南美狀態的種子,種植下來,完全是兩回事。
除了在農業還有溫室上面的作用,玻璃器皿也是實驗室的重要基礎工具。
為牛大力建立鋼鐵研究實驗室開始,趙信在目前,比較微薄的人力之下,逐步建立起了整個北宋的研究體系。
科技改變一切,這是後世所公認,落後就要挨打,當熱武器走上舞台的時候,武器形成代差,那麼的武器的作用也就至關重要了,這跟其他沒有什麼關係了。
實驗室,關係到未來定海軍的各個領域,或許,對於現在的丁海軍來說,並不是一個合適的成立時機,甚至連基礎的研究人員都沒有辦法湊齊,可是趙信還是義無反顧的投入了,可以說,在整個投入之中,除了丁海軍本身的建設之外,實驗室,已經是一個吞進猛獸了。
這一點,在實驗人員的素質不過關的前提下,就尤其如此,一些簡單的實驗,或許有專業的人員,可能幾十次就能夠做出來的,這些人員,可能是幾百次,上千次都做不出來。
對於此,趙信沒有別的辦法,科技就是這樣,領先一步的,更是如此,在沒有合格的人員的前提下,只有不斷的練手,讓他們逐步的提升實力,沒有別的辦法解決。
當然了,趙信儘可能的提升實驗室的條件,比如說,密封的無菌環境,這樣可以減少意外的發生,或許可以節約個一兩成的成本,這對於投入億萬的實驗室來說,已經非常重要了。
使用現在北宋的窗戶的話,就很難全面的封閉,有時候,在實驗的關鍵條件之下,一個大風颳過,吹過的沙塵,打破了窗紙,立刻就會影響到內部實驗。
至於因為光線的緣故,造成的影響
第四百六十四章 玻璃遇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