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事實上卻是,從最基本的渦噴5,到一路仿製的渦噴6、渦噴7、渦噴13……
中國最初的航空發動機道路走的時候是蘇聯一對一的單一型號發展之路,即單獨的機型配屬單獨的航空發動機,儘管培養的一大批航空發動機的研發隊伍,但也造成了資源消耗巨大,發展思路不明,毫無繼承發展可言。
這些不利的因素在渦扇6發動機研製當中集中的暴露出來,以至於整個過程在保守與追新之間反反覆覆,加之整體戰略不明,導致一路磕磕絆絆,最終在配套機型下馬之後,也就不了了之,黯然下馬。
直至90年代,中國也沒有逃離戰略不明的桎梏,儘管當時已經上馬「崑崙」渦扇發動機項目,但依然是對英國「斯貝」渦扇發動機的仿製項目,而且還是為「飛豹」配套的一機一型的結果,即便如此其命運還是一波三折。
至於為殲—10配套的自主發現型,卻因為種種原因無奈下馬,最後不得已只能轉向購買俄羅斯的al—31f渦扇發動機,直到21世紀10年代,中國才在無數次的經驗教訓中摸索出一套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戰略,而後才丟掉仿製的拐棍,真正的具備獨立自主的研發能力。
正因為知道中國這一路磕磕絆絆的發展歷程,柏毅沒有被總後首長的一番鏗鏘有力的話語搞得激昂澎湃,反而是皺了皺眉頭,輕聲的問了句:「那……下個型號怎麼辦?」
第三百一十一章 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戰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