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大修間隔時間極為短暫、行駛油耗居高不下、人機功效差到離譜、戰場搶修聊勝於無,其結果就是後續的持續投入更高不說,戰鬥力也無法得到基本的鞏固和維持,以至於到後期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正因為如此,武雲哲能在這個時代提出這樣的武器裝備發展思想可以說是極有遠見的,當然風險也是必不可免的,首當其衝的便是與蘇聯既有的裝備研發思路有着極大的衝突,如果沒猜錯的話,先前亞克托耶夫之所以暴跳如雷,多半也是因為武器裝備研發思路中的嚴重分歧。
柏毅猜測的沒錯,亞克托耶夫對於中國自主研發的單項武器還能夠批判的接受,但對蘇系範疇的武器裝備發展體系卻決計無法容忍,因為這不單單是挑戰的權威地位,更是對成熟的蘇聯裝備發展體系的撼動。
作為一位蘇聯著名的軍工專家,蘇系裝備思想體系的奠基人,亞克托耶夫絕對不會允許有着這樣的事情發生,而總後首長和武雲哲卻是極其注重實效的人,合適就用,不合適就更改,絕不會多說一句廢話,如是便同亞克托耶夫等一眾蘇聯專家對立起來,直至最後雙方不歡而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