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對於這個事情以前的態度就是不准,張三始終堅信一個道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做到嚴防死守,才能防止這些異族做大危害漢人的生存。
不過現在情況確有了變化,一個是張三現在治下的漢人數量急劇擴大,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數量,還有這四年的清繳抓捕奴隸已經有一部分奴隸接受了漢化教育。
這樣一來對於一些表現優異的事情奴隸可以適當的放寬政策了,畢竟要是一日為奴終生為奴的話,那麼奴隸可能就會失去生活的追求,沒有了追求之後這些人幹活也就沒有幹勁了。
所以張三建國的時候特意赦免了一千名漢語學習最好的人的奴隸身份,並且對於奴隸的工作年限進行了法律限制,只要通過漢語四級考試,並且為琉球工作滿十年的奴隸都可以申請獲得平民身份。
這樣一來以前對於一些奴隸的限制政策也開始放寬,所以現在各個礦場都有需求,例如鐵礦廠生鐵的粗煉,還有銅礦廠里一些往爐子裏下料的活計。
這次張就是來看看銅礦的缺工的情況,然後做出最後的決定,張三最怕的是這個口子一旦開了然後剎不住之後,逐漸漢人開始變得懶惰,技術都被這些人掌握,最後漢人被推翻。
所以這次呂宋中部銅礦將作為一個實驗點,進行一些嘗試,張三當然沒有時間在這跟大家仔細琢磨怎麼搞,只是聽了一下大家研究的匯報,然後實地觀看一下而已。
礦場經過研究為了防止奴隸學會冶煉技術,將對幹活的奴隸進行分組,每一組只做那一個工藝步驟,進行流水線化分工,這樣只要不讓他們做交流,那麼他們就很難學到完整的冶煉工藝。
而且大家覺得即使學了也對琉球沒有太大影響,就像煉鐵煉銅這些技術並不是琉球獨有的,所以要是這些奴隸想學,即使琉球不叫他們,他們也能從其它地方學到。
所以在有限的防禦下大家更傾向於多使用奴隸,這樣解放人口,才能加快生產效率,張三看了一圈見他們的防禦設施做的已經完善,各種細節也都考慮到位,就點頭同意了礦場的計劃。
只是為以防萬一,張三限定了呂宋中部銅礦只能做銅礦的開採和初步冶煉,深加工的事情全部拉到琉球去進行,並且對參與的奴隸進行更精準的管理,一旦入了銅礦除非死了就別想出去。
當天夜裏張三又連夜坐船南下,張三的坐船將在婆羅洲東北的鎮婆港匯合,畢竟張三要是在從銅礦回呂宋港就相當於走回頭路了。
到了鎮婆港張三匯合了婆羅洲清繳指揮部,開始聽取婆羅洲情況的最新進展,帥帳里,年輕的參謀正在對着婆羅洲地圖介紹着婆羅洲目前的形式。
自從琉球登陸一來,一直對婆羅洲土著進行着清繳驅趕和抓捕,中期對宋戰爭期間減少了活動頻率,但是對宋戰爭結束之後,有突然加強,使得很多土著都開始西遷。
婆羅洲西部南北各有一個大的部落聯盟,所謂的王城也不過就是大宋一個破舊的鄉鎮港口的規模,面對這琉球的高壓,大量人口的湧入,這兩個國家人口迅速膨脹,兩國先後都組織了四五萬人的土著軍隊,企圖對抗琉球的清繳隊。
原本清繳隊都是以營為單位在一個地區活動,面對土著大軍,大家為了防止被包圍偷襲,立刻收縮了防線,準備集中兵力畢其功於一役。
只是計劃報到總參之後,被總參壓下來,張三準備正好拿這幾萬土著練練兵檢驗一下新的戰法的效果,所以最近琉球清繳指揮部一面在兩國邊境建立防線,一面派遣船隻截斷他們的外逃通道。
在打過打仗之後,張三現在指揮起這樣的戰爭可謂是輕鬆至極,為了防止對方逃跑並檢驗炮艦的設計效果,張三決定部隊修整一天之後對北方國發動斬首行動,一戰拿下對面的王城。
張三沒有將這些土著放在眼裏,但是對於這些土著的防禦工作還是要做好的,這些人誰知道有多少喜歡用吹箭或者在匕首上塗毒。
進攻那天張三親自登上坐艦,開往北方國首都,禁軍的一萬部隊也整裝待命,經過一天的航行,第二天黎民時分張三的艦隊到達北方國的外海,首先是十艘炮艦開始一字排開把一側炮舷對準碼頭。
當天色徹底亮起,海面上的霧氣消散之後,對面終於發現了琉球艦隊,一時港口內亂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