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馬上離開,因為林蔚還要繼續當老師。雖然李華勇倒是一遍就「學會了」,不過他畢竟不是專業幹這個的呀。想要對所有樁基進行全面複測,那主要還是要靠楊工他們,因此接下來的時間,就是林蔚手把手教大老楊怎麼使用全站儀。
在林蔚繼續當老師的時候,其他人也沒有閒着,作為業主代表,陸於泉召集大家商談整個工程下一步的安排:
「來來來正好夏總和鄧部長你們都在,我們來聊聊下一步的工作吧。開工到現在,打樁的問題已經被大家順利解決了,至於下午的問題,我相信有了這台全站儀之後,有了大家的努力,這個應該也不是什麼問題。不過話說回來,我現在還是有其他擔心啊。」
夏明煥和鄧超群面面相覷:「陸總還擔心什麼?」
陸於泉像是特意要考驗李華勇一樣,他轉頭對李華勇說道:
「小李你來說說,你認為我現在最擔心的是什麼?」
李華勇沉默一會,然後一字一句說道:
「生產能力問題。」
李華勇說的「生產能力問題」,是指攪拌站生產混凝土的能力。目前工程推進到這個階段,可以說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節點。在其他都沒有什麼大問題的情況下,那麼澆築混凝土這最後一道工序,很可能成為整個項目最薄弱的環節。
想起攪拌站那幾台老掉牙的攪拌機,作為穿越人士的李華勇就只能搖頭苦笑。這個項目總公800多根樁基,按平均樁長25米計算,所需要的混凝土大概在2萬方左右。2個月左右時間澆築2萬多方混凝土,這哪怕是放在後世都是個不小的事情,更別說是這個年代了。
2個月2萬方,一個月1萬方,折算成平均每天都要澆築300多方,外行人可能對此沒有什麼概念,但搞過工程的都知道,每天要澆築這麼多混凝土,尤其要澆築「灌注樁」這樣的「水下混凝土」,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先不說其他的,單說攪拌站的生產能力問題,這樣的工程如果擱在後世的話,那沒什麼好說,攪拌站的攪拌能力至少要保證每24小時能夠供應800方以上混凝土。可是李華勇現在看到的呢?攪拌站最大生產能力還不到每24小時500方。
說到這也許有人要問了,每天需要澆築300多方,你一天能夠生產500多方,這不是夠了嗎?在這裏需要澄清一個概念,所謂「攪拌能力」,通常是指最高生產能力。至於實際生產能力,有施工經驗的都知道,在澆築混凝土這個環節,實際生產能力能達到最高生產能力的一半就要燒高香。
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這是因為澆築混凝土的過程不僅僅只有後台攪拌,你攪出來的混凝土還要運輸吧,還要通過前台作業吧,這所有的步驟都是需要花費時間。千萬不能小看這些步驟,這些步驟只要稍微出點問題,就直接影響到混凝土的順利澆築。
偏偏在這種樁基施工中,這些步驟還非常容易出問題。
其他不用多說,就單講混凝土的運輸,目前鵬城正值雨季,只要一場雨下下來,在這個泥漿橫流,坑洞遍地的工地,你有時候只能看着攪拌出來的混凝土欲哭無淚,根本運送不到前台。
在座幾位都算是老施工了,因此一聽到李華勇提到這個問題,所有人都表情嚴峻默默無語。
「沒有什麼其他辦法,現在主要看你的了。」夏明煥拍拍李華勇的肩膀。
陸於泉同樣看着李華勇:「是啊,接下來這一個多月,主要就是看小李你的了。」
李華勇苦笑。他知道兩位這樣說,並不是真的認為自己還能想出其他的好辦法。
其實在這樣一種施工條件下,沒有任何人能有什麼其他辦法。而唯一可行的辦法其實和前面的人工挖孔樁差不多;
機械不夠,人工來填!
手下管理着100多號工人的李華勇,他是決定工程能不能順利完成的關鍵。
「準備蛻層皮了。」李華勇心裏默默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