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者一步步的掌握了某個領域的話語權,這種時候,你外國期刊不登中國的文章,你登什麼?
一些分支領域裏,中國學者大行其道到了什麼程度呢,評審都是用英語寫作的中國人,最後大家寫郵件乾脆用中文了。
甚至於,英語國家的學者發表論文的時候,會因為語言格式不符被打回來,以至於一臉懵逼的在中國學者的要求下,修改英語論文裏的句式。
這種學術殖民,外國人自然是不喜歡的,但是,你本國的學者數量不足,能力不夠,又能怎麼樣呢。
熱點領域被中國學者佔領,外國學者往往就會改弦易轍,但是,期刊社可不能隨意的改變類型。
被佔領也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另一方面,期刊社與學者之間的淺合作,也是必然存在的,像是楊銳與jmc,就有了某種程度上的默契。
以楊銳為通訊作者的論文在jmc好發表,是很久以前就證明的事了。
大家並沒有互相通氣,甚至不認識,但是,楊銳有文章優先丟給jmc,後者優先發表楊銳的實驗室的文章,就是一種不用言說的合作。
而對王良才來說,《jmc》已然稱得上有誘惑力了。
影響因子4.0的期刊,當然是很有誘惑力的,它和sci的入門級期刊,中間差的至少是三個重本。
別說是80年代的中國人很在乎這個,再過三十年,國外的大學和中國的大學,一樣很在乎這個。
「真的能在《jmc》上發表嗎?會不會太勉強了。」王良才想贏怕輸的道:「萬一,之後讓外國人看到,咱們這個論文是好些年前的,是不是不太好。」
「王教授,咱們得有自信,一篇《jmc》算什麼,你後面的實驗做下來,肯定是要上cns的,現在就當是預熱了。」楊銳的語氣隨意的很。
王良才望着還是研究生年紀的楊銳,卻不得不承認,人家說的沒毛病。
的確,jmc對國內學者來說是很難的事,對國外學者也不見得容易,可是,對得了諾貝爾獎的楊銳算什麼?
別說是一篇正式的論文了,諾獎獲得者就是寫個隨筆,想發表在jmc上都不是問題。
什麼?jmc上沒有隨筆的欄目?那欄目還不是編輯決定的。
在學術界,有錢不是最牛的,當然,有錢的確是很牛,但是,最牛的還是名望。
看沙特阿拉伯就知道了,他們缺錢嗎?但是,整個沙特每年發表的論文,也就是第三世界國家的水平,比埃及多不到哪裏去。
相比之下,大家都說是一窮二白的中國,到了87年,其實也不能說是一窮二白了。
200萬的科研人員不是一天冒出來的,否則,也不會有屠呦呦的抗瘧藥,有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有兩彈一星的出現了。
傳說中的深圳速度,也不是一天就冒頭的,那是幾十萬的鐵道兵,整建制的開拔上去,用智力用命拼出來的。
從留美幼童回國,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開始,中國就在科學之路上狂奔起來了。
剛開始學走的國家,免不了跌跌撞撞,但是,它終究是奔跑了起來的。
到了80年代,青年期的新中國,它的奔跑速度,不遜色於任何一個國家。
所謂的基建狂魔,所需要的上千萬的工程人員,上億的建築工人,也是一點一點的積攢出來的。
被佔領的學術期刊,一篇篇的學術論文,也是學者們一點點的拼搏出來的。
王良才現在的心虛,只能說是時代帶來的局限。
但是,他已經開始有一點點的後悔了。
楊銳既然如此確信的話,王良才覺得,這篇小文章,應該真的能在jmc上發表了。
再小的文章,發表在影響因子4.0的期刊上,那都是一樣的。
王良才不禁想,要是自己剛才沒那麼隨意的話,現在是不是能獨享第一作者呢?
再要將論文的撰寫權要回來,王良才也有些不好意思。只能默默安慰自己,並列第一作者在評職稱的時候是差不多的,差不多的……
其實,怎麼會差不多呢,一個單獨作者的jmc論文,足夠一名小年輕破格提拔副教授了。
第1435章 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