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銳。
「咱們去楊銳家裏找他吧。」
「誰知道楊銳家在哪裏?」
「沒有認識楊銳的嗎?請楊銳教授來北大啊,大家都是支持他的。」
「估計是預知得不到獎,不願意出來吧。」
再和諧的團隊裏,也總有一兩個討人厭的孩子。
一人帶點抱怨的猜測,立即被人圍攻了。
「楊主任不是這樣的人。」
「就是得不到獎,現在也是世界第二人了。」
「至少是今年的世界第二人了。」
「這就是中國人零的突破了,諾貝爾獎要是像奧運會一樣,來個金牌銀牌和銅牌,咱們也算是得獎牌了。」
紛亂的聲音,讓記者們樂不可支的做記錄的同時,也是不免幽怨,要是楊銳出現了,這個新聞性可就太好了。
可惜,楊銳既沒有出現,也沒人暴出楊銳的家庭地址。
眼瞅着上千人的隊伍,就要這樣白白的散去,突然又有新的消息傳來:
「我們上電視了!」
「我們上電視了!」
一台電視,竟然被從家屬樓里搬了出來,十幾條插板組成的電線,彎彎繞繞的從家屬樓扭到了小操場,用以保證這台十四寸的小傢伙,能令上千人得到最新的信息。
電視裏,赫然就是兩個小時前,圓明園的場景。
86年的中國新聞界,幾乎是沒有直播概念的,攝影師將拍下來的片子送到剪輯室,再由後者將之與主持人的錄像帶糅合起來,才能形成節目的基礎。這個過程,正常也得幾個小時的時間。
事實上,新聞節目能夠在幾個小時內完成剪輯,已然是它高貴的跟腳了。
今天的節目,卻是比往常的新聞更快。
主持人章凡強抑着自己的激情,用儘可能平常的語調,描述着屏幕中的場景,道:「來自北大、清華、人大等學校的學生們,來自社會各界的熱心人士,此時正殷切期待着諾貝爾獎的消息……大家都很期待,而很緊張……」
這期節目,就像是一個碩大無比的擴音器,將圓明園前的消息,傳遞到了全市乃至全國範圍內。
更多的人騎上自行車,坐上汽車,跳上飛機,直奔此處而來。
「讓食堂煮點綠豆湯……」
「把所有空的教室的燈都打開,請站累了的人進去休息,要謹防出現暈厥等情況。」
「弄一些柵欄,卡住學校內的交通要道,也不能讓他們走的太輕鬆。」
「要不要去找一下楊銳?」
「不要,他來了只會更亂。」
站在教學樓的頂層,幾名學校領導快速的交換意見,並下命令。
幾個人面前的電視機也沒有停下來,反而在有意無意間,更加烘托出緊張而期待的氣氛來。
就在所有人都疲倦要死的當口,屏幕突然一閃,再次回到了演播室。
「大家好,我是章凡。」章凡開心的喊出自己的名字,再道:「本台收到的最新消息,本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即將在接下來的幾分鐘時間裏頒佈。我面前的電話,將為我們帶來最新的消息……」
在沒有無線耳機的時候,章凡乾脆就在面前放了一隻又笨又大的轉圈兒的電話機。
觀眾們並不介意電話機的大小,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過去,就連校園內的聲浪,都變弱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