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封太子,這不是一件小事。
而按照李元吉先前定下的規矩,一但冊封了太子,餘下的皇子也要全部冊封封號。
這個冊封的規矩看似有些奇怪,但實際上也沒什麼好奇怪的,歷史上有些朝代是自皇子出生之時就有了封號,有的則是到了成年才有封號,還有一些則是規定一個年紀,哪個皇子到了就單獨冊封哪個。
但是李元吉採取的這種方式,在歷史上並不是無跡可尋的。
歷史上漢景帝在冊封太子的時候,就是採取的這種方式,長子劉榮被冊封為太子,其他皇子全部獲得了封號,年齡到的,一律離開長安前往封地,年齡不到的則留在宮中,等年紀到了再離開。
漢武帝劉徹就是因此而沾了光,最終取代了劉榮成為了太子。
當然,如果劉榮給力一些的話,如果劉榮的母親不那麼囂張的話,劉徹那個小屁孩是沒一點機會的。
同樣的,採取了漢景帝分封的方式,同時李元吉也吸取了其中的教訓。
這是李元吉對於冊封一事的另一個改變,吸取了歷史的教訓,也吸取了玄武門的教訓。
對於皇子而言,一但被封王,就意味着他們徹底失去了成為太子的機會了,除非太子自己作死,或者熬不過皇帝。
除了地位上的差別以外,另一個就是教育,冊封過後,所有皇子的教育都將偏向於個人愛好,以培養他們的興趣為主,除了政治軍事以外。
這些是只有太子才可以染指的東西,而為了保護太子的利益,李元吉更是將事情做到了極致,後宮不得干政,不得干涉儲君人選。
這條規定沒有被寫入唐律,但卻寫入了皇室律中,也就是皇室的家法,族規,這是個比較奇葩的決定。
不要小看了族規的力量,在這個年代,宗族勢力還是比較厲害的,即便到了後世,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而一個觸犯了族規的人,在這個年代即便被族規處死,也不會遭受刑法上的處置。
當然了,族規也沒有那麼嚴厲的,動不動就要人的命,除非是偷人浸豬籠什麼的。
不過即便是這樣,也足以看出李元吉對這件事情的態度了。
而冊封太子,其實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所需要準備的工作依舊是很龐大的。
太子是擁有開府納士的權力的,同時這也是為日後的登基做準備,在華夏的歷史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
開府納士是否能夠招募到賢才,決定了太子登基以後是否可以迅速的掌控朝政,是否可以穩定國家不出現動盪情況。
同時,這也決定了新皇登基以後,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就。
東宮,其實就是個小朝廷,一旦登基,東宮的人員就會成為新朝廷的班底,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指的就是這個,一些老臣固然可以繼續留下來,但除去一些極個別的人,以及地位不是特別重要的,大多數老臣的地位都會被逐漸的邊緣化。
再一個,輔政大臣才是最危險的,歷史證明,輔政大臣有好下場的,真的不多。
而有好下場的,大多數都是能夠看清楚自身位置的,不會過於留戀權力的,當皇帝可以單獨執政的時候,他們若是順應潮流的退下來,皇帝自然不會為難他們,但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又有幾個?
說這些好像有些偏題了,但實際上並沒有。
東宮的開啟,並不意味着只是將太子丟過去就可以了,李元吉這邊還要適當的挑選一兩個大臣過去輔佐,而這一兩個人,則十有八九會是將來的輔政大臣。
畢竟太子年幼,很多事情還沒有獨自決定的能力,身邊也需要人去幫着參謀。
一切的事情,都在不緊不慢的進行着,沒什麼太大的變化,也沒有什麼太多的阻力。
科學院那邊的研究工作也正在調整,朝着工業以及農業方面傾斜,軍工方面依舊沒有減小力度,但是短時間內,也不會增加什麼力度了。
變化最大的,是朝廷的各個衙門,這些衙門近段時間依舊很是忙碌,但卻不是忙着新計劃,而是忙着處理之前的問題,將沒有完成的計劃一步步的去完成,新的項目,幾乎沒有出現。
時間來到了神元六年的年底,李元吉來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