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眼下最大的危機在何處?並不是突厥,僅憑長安的兵力,雖無法在城外擊敗突厥,但守住長安還是沒問題的。
他們必須要在突厥人抵至長安之前,與齊王李元吉達成一致,齊王雖然失勢,但天下間屬於齊王與李建成,還有李淵的勢力也並不在少數,河北與并州更是李元吉的根據地,此刻只要說服李元吉出山,二州之憂瞬間可解,天下其他諸州也必然不敢再陽奉陰違,朝廷的兵力便可解放出來,短則數日,長則月余,朝廷便可調集至少二十萬大軍在長安與突厥一決死戰。
至於為什麼是李元吉,而不是太上皇李淵?這個問題就更簡單了。
甚至不用去細膩的分析,幾乎所有李世民集團都會選擇讓李元吉來出面,一是效果更好,二是威脅更小。
玄武門之變李淵很被動的將權力交給了李世民,但能夠打下大唐江山的李淵,又豈會是那種昏庸無道之主?一個沒有很高的御下之術的君主,是不可能獲得最後的成功的。
李世民的確在歷次戰爭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可李世民功勞再大,也比不過李淵,李淵身邊依舊還有一大批忠心於他的將領官員,所以李世民不敢去動李淵,生怕李淵一出事,他的那些手下便會立刻反撲。
而李淵身為太上皇,只要他獲得了自由,對外公佈讓位於李世民並非所願,那麼結果就很清晰了,李世民必敗無疑。
李世民集團是很強,可他還強不過李淵,李建成,李元吉,以及各中立派這四個派系的總和。
如果讓李淵來出面解決這個問題,單純的通過詔書並不能奏效,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李淵被囚禁於太極宮中,唯有讓李淵出來,讓人知道這就是他下的命令。
可誰又知道,解決了突厥南下這場禍事以後,李淵會不會給他們來個一鍋端?
加上李世民此次發生的意外情況,最終結果如何暫且未知,一旦讓李淵的權,李世民,也包括李世民麾下所有的將領,無論是心腹也好,普通手下也罷,到時候一個人也活不了。
而與李淵相比,李元吉的威脅就沒有那麼大了。
首先,李元吉的行動自由並沒有被限制,至少表面上還是可以看出兄弟和睦的。
并州是李元吉的老巢,那裏他苦心經營多年,雖荒淫無道,但李元吉對手下將領還很不錯,所以一直到現在,李世民始終未能打入并州。
河北那邊已經被李世民分化,但效果卻並不明顯,很多直接或者間接的證據都標明,他們只不過是表面上的投靠而已,有些人暗中則還繼續忠心於李元吉或者李建成。
威脅同樣也有,但李元吉的勢力範圍也就僅僅局限於這兩地,但這兩地同樣是很重要的,可以解放數萬兵力,甚至可以間接的解決周邊地區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只要控制得當,尉遲敬德可隨時斬殺齊王李元吉,隨時可以解決一切有可能發生的隱患,這一招雖然也很險,但與放李淵出來,還是安全了許多。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考慮了許許多多的問題,李元吉最終還是決定按兵不動。
並非自己不在乎大唐的未來,與大唐的未來相比,他更在乎的還是自己的小命。
此次雖然是尉遲敬德親自開口請自己出山的,可若是自己真的就這麼出了山,必然會給李二帶來動自己的理由。
卸磨殺驢,這種事情對於一位帝王來說,做起來絲毫沒有任何的顧慮,他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地位。
至於徹底讓李世民放心自己,確定自己是真的沒有造反之心,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活到老,自己死在李世民的前面,而至死也沒有做出任何造反的舉動,也沒有過任何為了造反而做出的準備,只有到那個時候,李世民才會真正的相信自己。
但那種將自己命運交到別人手中的感覺很不爽,自己已經體驗過一次了,現在,無論如何也絕不會再做這樣的傻事。
「殿下,難道您就真的甘願看着大唐被突厥兵鋒所凌辱嗎?難道您就真的不在乎嗎?」尉遲敬德險些哭了出來,他知道這件事情沒有那麼容易,可他沒有想到的事,齊王並不是再為自己這段時日所受的委屈而拒絕,其拒絕的原因,僅僅只是為了不給人殺他的理由。
尉遲敬德很無奈,也很後悔,很懊惱。
第六十四章:時機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