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性質發生了改變,法國將為此百口莫辯。
暴亂的性質很快由民眾自發變成了有組織、有預謀的國家政府行為,這為法國的國際申述設置不可逾越的障礙,也讓法國在談判桌上討價還價的形勢處於十分不利的被動局面。
反觀德國,政府一面低調處理該事件,一面為法國激進團體進行人道主義支助,即時派出醫護人員,並無償提供藥品和食品等等。
有苦說不出的法國總理克里蒙梭立即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聲明法國政府絕對沒有參與此事,也絕對不會參與此事,這次全國性的暴亂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反政府勢力導演的陰謀,是栽樁陷害,與現政府毫無關係。本屆政府將高度重視,堅決徹查,給國際社會一個交待。
廣播講話後,克里蒙梭隨即在巴黎召開了一個有歐、亞多國參加的記者招待會,並鄭重說道:「各位記者朋友們,我想澄清的一點是,德國確實在履行『柏林合約』時採取了斷章取義、以偏蓋全的策略,這是非常可恥的行為,對此,大家可以參考『和談』翻印版本中的條款逐條進行比對。在執行雙邊關係時德方也大打了折扣,遠的不說,就昨天,他們竟然公然單方面撕毀由美國主導的和談條款,將大軍壓在了法國的東北部,這一點,我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當被問及他對此次洛林事件有何看法時,克里蒙梭說:「洛林的歸屬問題本身存在爭議,但在法國做出重大讓步的時候,德國卻變本加厲地蠶食着法國的土地和礦產利益,這是什麼行為?這是背信棄義!我想,大家可以一目了然。我們的民眾自發組織起來發表抗議,這是人之常情,但德國人給我們扣上政府行為的帽子,我們感到非常地無奈,希望國際社會對德國的愚蠢做法給予適當的約束。」……
克里蒙梭的講話和記者招待會為法國挽回了一點點面子,也獲得了非洲部份國家的聲援,但是並沒得到英、美兩國的認同。
法國巴黎出現了很多種聲音,有些人甚至大膽猜測這次暴動是由政府部門推波助瀾搞出來的,不明真相的民眾只是隨波逐流。就在法國陷入外交被動的時候,所謂的內幕「知情人士」也開始在幕後暴出一些猛料,而且指名道姓地說某某政府議員進行串聯等過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小道消息一旦傳開,便會無限制地泛濫,不久,這些似是而非的消息在法國各界引起了極大反響。各大媒體開始大肆渲染,「洛林事件幕後推手到底是誰?」,「誰在說謊」,「政治不是玩具」等等這些醒目的標題佔據着大小報紙的頭版頭條。法國政府拼派人四處滅火,但最終卻讓民眾越來越反感,並視其為狡辯。
埃里克總統在索林根考察了兩天後又於8月4日趕去了什未林的福克飛機配裝廠,在他的心裏,洛林危機那一篇已經翻過去了。
這種反差極大的政治秀,看得英、美、法三國領導人目瞪口呆。就在法國國內各大報刊捕風捉影、形象生動地聲討政府高層的時候,德國國內各大報紙卻在正面宣傳他們的總統埃里克?艾德里安。在洛林事件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日子裏,總統先生並沒有刻意追根究底、也沒有討論誰是誰非,而是繼續腳踏實地地為國計民生而奔波……這種宣傳極大的削弱了洛林危機爆發後德國政府的負面影響,反而讓外界高度讚揚埃里克總統對事態高度克制的領袖作風。
埃里克?艾德里安一下子變成了反戰人士、和平楷模。
洛林危機如果不及時解決,終究會如脫韁野馬,一發不可收拾。美國和英國在法國政府高官參與洛林事件的醜聞背後,始終不改初衷,為了儘快平息事態,兩國開始聯手國際社會共同對法國施壓,要求法國限期撤回鬧事人員,並主動還國際社會一個公道,給德意志聯邦一個交待。
埃里克?艾德里安很少對「洛林事件」表態,他總是以一個穩重的、寬宏大量的政治領袖形象出現,行事而不急,處變而不驚。
施特雷澤曼總理受命全權處理事關德國主權問題的「洛林事件」,此時此刻,只有總理出面才最為合適,首先是能夠代表德國表態、拍板;其次是施特雷澤曼睿智的處事風格和能力;因為艾德里安作為國家總統,他必須站在這些人的身後,而不是莽撞地沖在第一線。
誰都知道,由美國主導,英國出面協調的兩國糾紛,必然會有一個結論,不管這
第126章 洛林危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