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的好用團隊。
虎頭營負責監督和帶領大家出蠻力,匠人負責技術,負責在王雱的一些腦洞思路下,不斷提高勞動效率。
既然現在皇城司已經被撤防,包拯已經能進這皇家場地觀看監督了,於是老包當然也坐不住,帶着展昭等人來湊熱鬧了。
老包也不影響大家工作,也不怕髒,在雪中漫步,這裏看看哪裏看看。
不一樣就是不一樣,起初包拯想不通王雱的產能為何能這麼快速擴大。
煤沙需要添加混合後才能有效凝結,這點並不難。起初包拯的預估需要非常多的勞動力,才能在熟練度不夠的情況下慢慢提高蜂窩煤產量。
現在進來看後就驚呆了,人家王雱根本不需要人工去混合煤渣。
只見幾人都抱不過來的大漏斗形態的東西一直在旋轉着,只要有水和複合煤沙料進去,經過攪動後,複合料從漏斗下方有規律的泄露下來在母子裏,母子如同左輪槍轉盤一樣,和大漏斗的轉動同步,傾斜下來裝滿一個母子後,一轉動,輪盤就挪動出來,然後等候在旁邊的大漢用特製木質大錘敲擊下去,就是一個蜂窩煤成型。
聽大家說,王雱把這個東西命名為攪拌機,猶如磨盤似的,通過幾處並不複雜的齒輪杆杆設計後,是兩頭牛在拉着驅動。
整個一套草根的半自動流水線。
煤渣當然也不需要太多人力送入大漏斗,仍舊是半自動,總驅動是兩頭牛,所有的運轉都是同步的,從低處到高處有近似傳送帶的東西在緩慢運行,下方只需有兩個工人輪換,不停把煤渣放在低處的傳送帶上,就能源源不斷對大漏斗添加複合料。
這套設備看着又粗糙又原始,尤其土冒,但真不是戰五。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乃是王雱匯合了百人的工匠團隊,研究了三個晝夜才臨時製造出來運行的東西。
初期當然問題尤其多,各部件鏈接配合的問題頻發,也根本談不上工業設計,鐵匠短期也無法拿出可用的鍛造軸承以及齒輪,所以很多東西就必須加大,採用王雱印象中的一些高強度硬木來代替。
木材的承重和壽命有限,且貼合運轉時候的效能損失較大,如此一來運行當然草根,毛病當然多到爆。也不能達到起初設想的產量峰值。
但這不重要,王雱沒有強迫症,能用就行,一切問題就都是在實際操作中發現並慢慢解決的。
一邊運作一邊改良,晝夜兼程。
別看現在只是運作短短不到十日,其實這套半自動生產線已經經過數次改良,是一點五版本了。
問題仍舊很多,但已經勉強能用,比全人力操作效率高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且累積了相當多了運行和維護經驗。
現在王雱任命了幾個機長,他們就是最初參與操作這套流水線的人,於是現在他們知道這套機器最脆弱、毛病最多的地方在哪。可以用但必須有技巧的有限使用,才不至於出毛病。這就是機長的工作。
包括在母子處拿大錘敲蜂窩煤的「槌手」,也需要經驗經過培訓。畢竟是草根的東西,母子也並不堅固,運行初期掌握不住力道,要不就把母子都敲壞,讓整機停止下來,要不就力度不夠,蜂窩煤出來後會慢慢散開不能用。
所以牛逼了,這套首次穩定下來的半流水線,就作為第一代穩定設備擴產了,於是現在整個工地上到處是這樣的流水線,多達三十多組,並且製造設備越來越熟練的匠人們還在加速生產設備,順便收集工人操作後的信息反饋加以改進。
太牛逼了,包拯和展昭直接看的半張着嘴巴。
以前進不來,所以老包的設想是:蜂窩煤不難,但必須人工合成,如果工人熟練,且工人勤勞不偷懶的情況下,一個工人一刻鐘可以產出七至十個煤。大概就是這樣的。
所以現在就驚掉了下巴,人家王雱的一套流水線,兩個錘子手,兩個機長,兩個產煤工,兩頭牛,姑且算十個勞動力吧,但他們不到一個呼吸就一個蜂窩煤出來。
一刻鐘怎麼的也是兩百個煤以上,最保守估計效率也是提高了至少一倍。
並且這只是現在,機器毛病仍舊很多,流水線工人熟練度不夠,配合、管理方面還有諸多瑕疵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