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三國之最風流 > 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

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

    卻也是天遂人願,荀貞剛做出不等二月出兵,本月即擇日出兵的決定後,次日便得了一條軍情,卻是青州境內的黃巾軍出現了異動。

    七年前,黃巾第一次起事,張角等被皇甫嵩剿滅後,黃巾軍雖因此而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局面,但並沒有因此而就完全消失,還有很多的太平道信徒暫時隱匿了起來,或者躲入山林,或者與賊寇合流以求生存,或者仍然保持建制地在漢兵薄弱地帶堅持戰鬥。

    中平五年,也即三年前的十月間,因為災害、戰亂等的緣故,青、徐乏糧,遂有當地的黃巾復起,攻掠郡縣,陶謙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朝廷任命為徐州刺史,來到了徐州「救火」。

    陶謙在徐州幹得不錯,在泰山兵、丹陽兵和本地士人的幫助下,很快就把本地的黃巾軍趕出了徐州,——不是消滅,而僅僅是趕了出去。那麼,陶謙把他們趕到哪裏去了?有的去了兗州,有的去了別地,但更多的,或者說,大部分的徐州黃巾則都去了青州。

    青州刺史焦和是個標準的「清談名士」,名聲很大,然徒有其名,卻是無有內實,沒有半點軍政上的才幹,面對境內遍地的黃巾,他不是厲兵與戰,而是禱祈占卜,耆筮常陳於席前,巫祝之士不離其側,青州黃巾遂得以發展壯大,時至今日,總計已有三十餘萬之眾。

    這三十多萬的青州黃巾,之前是散佈在青州的各郡、各地,但就在前幾天,他們卻出現了集結、合兵的態勢。

    青州的地理位置很敏感,西北和西邊是冀州,西南是兗州,東南是徐州,並可經海路北上而入幽州,也就是說,青州的這三十多萬黃巾一旦集結合兵,不管他們是準備往哪個方向去,又或者是他們哪兒也不去,乾脆就是要奪下整個青州,對冀、兗、徐、幽都會產生巨大威脅。

    在這麼樣的一個背/景和情況下,可以預料到,當這個消息傳到州治郯縣,陶謙必然會十分關切,甚至,暫時來說,青州黃巾動向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比廣陵的動向還更加重要。

    拿句後世的話說:陶謙和荀貞間的矛盾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而陶謙、荀貞和黃巾軍間的矛盾則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矛盾」,兩個矛盾相比,顯是後者更生死攸關。

    陶謙、荀貞相爭,一方敗了,如果痛快認輸,也許還能保住性命,甚而保住富貴,可如果黃巾軍再入徐州,並且打贏,那陶謙、荀貞除了落荒而逃之外,就只有「殉國」一途了。

    所以,在聞知了這個消息後,荀貞當即拍板:「青州黃巾異動,必會引起陶恭祖、笮融的密切關注,……我軍出兵的時刻到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關注了青州黃巾,對廣陵肯定就會有所放鬆,對荀貞而言之,這確是一個極好的出兵之機。

    荀彧有點擔心,說道:「青州黃巾三十餘萬眾,今其合兵,不知所向,……君侯,他們如是沖我徐州而來,當此時刻,似就不宜與陶恭祖貿然開戰啊。」

    荀攸等人也有此慮。

    荀諶說道:「文若所言不錯,……君侯,要不再等一等?等判明了青州黃巾的動向,再擊下邳不遲。」

    荀貞說道:「青州黃巾合兵,其意必非徐州。」

    「噢?那君侯以為他們是何意?」

    「其意必是冀州。」

    「為何?」

    「徐、青前些年都是災荒不斷,雖賴陳/元龍之力,徐州今糧頗豐,然以徐州之糧,斷難足三十萬青州黃巾長用,而冀州地廣民稠,雖經有張角之亂,底子猶存,這幾年又災荒不多,論其糧,遠多過徐、兗,此其一也。」

    荀攸贊成地說道:「不錯,如論糧食,徐、兗確不如冀州。」

    「徐、兗地狹,或臨海,或無險阻,難以騰轉,再論地利,亦不如冀。」

    徐州只有五個郡,兗州的郡國雖比徐州多,但那是因兗州臨近中原腹地,經濟發達、人口稠密,故而設的郡國較多,可實際上,如比較具體轄地範圍的大小,兗州和徐州其實是差不多的,甚至比徐州還要小一點,就轄地面積而言之,這兩個州都不是大州,缺乏戰略縱深,並且徐州臨海,而兗州處在冀、豫、徐、青這幾個州之間,實為四戰之地,但州中卻沒有什麼天險阻礙,故



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  
趙子曰推薦:  天命:從大業十二年開始  即鹿  赤旗  
隨機推薦:  超神當鋪  最強改造  神級插班生  萬古神帝  劫天運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三國之最風流"
360搜"三國之最風流"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