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三國之最風流 > 225 楊彪忠言不得采

225 楊彪忠言不得采

    漢家朝會有大朝會、內朝、常朝、朔望朝等,其中大朝會是每年歲首舉行的朝會,規格最高,內朝是天子與內朝官商議國事所舉行的會議,朔望朝顧名思義,就是在朔日或望日,也就是每月的初一或者十五舉行的朝會,這幾種朝會制度之中,常朝是最主要的朝會形式。

    前漢宣帝時,定下了每五日一朝,沿用至今。

    而下雖然身在董承營中,然而漢室的體面和規制不能廢,依然是每五日一朝,但次日並非是常朝之日。劉協於是乃在次日上午,把楊彪等公卿大臣召到了議事帳中,告訴了他們自己昨晚想了一夜,最終做出的決定,他說道:「朕意已定,將許孫策上表之所請,移駕潁川。」

    此話一出,帳中諸人神色各異,或喜或驚。

    卻有一人,應聲說道:「老臣請陛下再思!」

    諸人看去,說話之人是楊彪。

    劉協尚未答話,又一人突然說道:「聖上暫時移駕潁川,此事楊公一再反對,可是又說不出什麼反對的緣由來。陛下,這真是叫臣不知其所意了。」

    眾人再看,這說話之人乃是皇甫酈。

    之前楊彪反對劉協移駕潁川,說的都是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如易都改制,天下大事,不可輕易而為,否則就會驚動百姓云云,還舉出從洛陽被迫遷都到長安的這個例子,說他當時也是反對,擔心若因避關東諸侯而遷都的話,卻很可能反會使天下糜沸,董卓不聽,結果遷都以後,果然時局更亂,因而若再次從長安遷都,只怕會引起更加嚴重的後果,等等此類,並沒有舉出反對遷都的具體理由。

    現被皇甫酈這麼一擊,感覺到劉協的目光落在了自己身上,楊彪不得不道出他反對的真實原因了。他說道:「陛下,若移駕潁川,恐自茲以後,朝廷將為人所致。」


    皇甫酈說道:「敢問楊公,朝廷將會為何人所致?可是衛將軍、豫州刺史孫策麼?」

    司空趙溫撫須說道:「楊公若是因有此憂,以溫之見,大可不必。孫策年輕無望,陛下縱使移駕到了潁川,朝廷又焉會受其所致?」

    楊彪不畏董卓、李傕、郭汜,他當然也不會畏懼荀貞,此前他一直閃含糊其辭,是不想令彼此鬧僵,現下話既然挑明,他也就不再遮遮掩掩,索性直言,說道:「孫策固然年輕無望,然其與荀貞卻是師生也。」

    皇甫酈意味悠長地一笑,說道:「原來楊公所擔憂者並非孫策,而是荀鎮東。」

    韓融笑語說道:「楊公怕是真的多慮了。荀貞乃是故司空荀爽之族子也,其族世代清名,前番討董,此次勤王,荀貞皆奮不顧身,為天下之先,其對漢室之忠由此可見也。」

    劉協點了點頭,與楊彪說道:「楊公,趙公、韓公所言,朕以為皆有道理。」

    楊彪說道:「陛下,董卓他難道天生就是一個奸賊麼?他早年不亦是恭謹地遵從上官之令,恭敬地遵受朝廷之旨,可為何後來卻禍亂長安,欺凌朝廷?陛下,臣年老邁,所歷所見之事多矣,無它緣故,唯是因『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耳。荀貞其族雖有清名,故司空荀爽雖為清正之臣,荀貞舊亦確然曾討董有功,然其後來無詔令擅攻陶謙,

    又越州界,先侵兗州,復犯青州,孔融海內之大儒也,為其所害,觀其前後行徑,何似於董卓!其果忠臣乎!」

    「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這是個典故,出自《列子》,講的是「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簡言之,意即利慾薰心。

    趙溫遲疑說道:「可是一則未央宮城已被燒毀,二來長安百姓如今凋零,難以負擔王室、百官和諸軍的日常所需,確實是不宜再做都城了啊。」

    楊彪說道:「未央宮雖然被毀,然長樂等宮尚大致完好,加以清掃,稍加修繕,聖上即可居之;至於民戶凋零,那是因為去年大旱,以及李傕、郭汜諸賊殘害百姓之故,現今大旱已經過去,李傕、郭汜二賊又一死,一逃竄入南陽,只要聖上宣揚仁德,那麼百姓自然就會從遠方前來聚居,人口也就會變多起來。公之此二難,俱不難解也。」

   



  
趙子曰推薦:  赤旗  天命:從大業十二年開始  即鹿  
隨機推薦:  超神當鋪  九星霸體訣  劫天運  網遊之獨步武俠  長生者仙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三國之最風流"
360搜"三國之最風流"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