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楊弘和李業分別提出的「東圖揚州」與「西取關中」這兩個不同的方略,袁術是有過反覆的比較和認真的考慮的。
他考慮的結果是,他認為李業的方略,要比楊弘的建議好。
好的原因有二。
首先,打揚州的話,就像他對楊弘說的,難度太大,而取關中的話,則確如李業所言,關中現下空虛,郭汜又是那裏的地頭蛇,對那裏熟門熟路,想來會容易許多。
其次,長安乃前朝的都城、本朝的西京,又眾所周知,關中的地理環境上佳,乃是王者之基,那麼如果能夠成功地把關中、長安拿下,接下來的發展,可以想像,必然是一日千里,不管於政治意義上說,還是從實際的地理因素等方面說,肯定皆非揚州那東南偏隅之地可比。
至於關中的那些割據勢力,包括涼州的韓遂、馬騰等等,他們會不會抗拒袁術,亦即,在袁術進取關中、長安的時候,他們會不會興兵抗拒?
袁術就此也想過了,他認為他們中的一部分,可能會抗拒。
但袁術同時認為,就算他們中的部分當真抗拒,也不難對付。
袁術之所以會這個信心,是因兩個緣故。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海內,袁紹、袁術兄弟今復分佔冀州、南陽,各擁強兵,方下之海內,實是沒有比袁氏更有聲望的閥族了,袁術相信,憑其族和他本人的名望,值此關中空虛無主之際,他定然能夠把關中大部分的割據勢力招攬、拉攏到其帳下,此一故也。
退一步說,若真還有割據勢力冥頑不化,非要與他作對,他有郭汜、呂布這兩員驍悍出眾的戰將,又有何懼之,伐之便是。郭汜、呂布二人中,不僅驍悍,並且還都熟悉長安、關中的情況,又李傕、郭汜往南陽撤逃的時候,沒有把他們所有的部曲都帶上,到現在為止,還有一些涼州兵將散落在長安、三輔等地,郭汜一旦率部抵至長安,這些存留在長安、三輔等地的涼州兵將,勢必會響應郭汜,間接的,對袁術言之,這也是助力。此二故也。
較以「東取揚州」,「西取關中」此謀的這兩個好的地方,如果把第一個好的地方,定義為「操作性」,那麼第二個好的地方,就是幫助袁術實現其「壯志」的巨大價值。
兩個好處再相比,後者最叫袁術心動。
自前漢董仲舒把陰陽、五行引入到儒學中,搞出了「天人感應」這一套理論後,讖緯學說便隨之蓬勃發展了起來,再到光武皇帝中興漢室以後,因為光武帝的稱帝被附會到了讖語上,光武帝對讖語且又是深信不疑,讖緯之學,故遂乃越發地泛濫於本朝,儼然已成國教。
早年黃巾起義之時,張角所提出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句口號,便既是有太平經為其根據,又同時也頗有讖語的神學色彩。
黃巾起亂到現今,天下大亂已經多年,各種各樣的讖語因也更早已是沉渣泛起,一如兩漢之交際,再次四處流行,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句,即是「代漢者,當塗高/也」。
這句話出自《春秋讖》,《春秋讖》是一本成書久遠的讖書,早在秦漢前就有了,其書中「代漢者,當塗高/也」這句話,據說前漢武帝就曾經提過。
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何意思?
「代漢者」,意思明白,不必詮釋,關鍵是「當塗高/也」是何意?
便有一種解釋,「塗」,「途」也,「塗」的一個意思是「道路」。「塗高」,意思就是「道路、高大」。亦即,「取代漢家」的這個人,和「道路」、「高大」有關。
袁術名術,字公路。
術,「邑中道也」,術的本意是指城邑中的道路。所謂戰術、道術、法術,這些詞中的「術」用的都是術的引申之意,路數的意思,打仗的路數、道的路數、法的路數。
術是道路,公路裏邊也有路,則按此推之,「塗高」指的會不會是袁術?
別人怎麼想的不知道,袁術對此深信不疑。
亦因是,袁術儘管與劉表相攻數年,都不能取勝,現今之地盤,只有南陽一郡與江夏半郡,又現荀貞迎劉協、朝廷到了潁川,可以說他的事業不僅是多年無有進展,反其如今面臨的形勢是日漸惡劣,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