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荀貞根本就沒有提這茬,劉協聽他說道:「臣斗膽敢問陛下,陛下為何突然起意召董承回朝?」
劉協的心思還在如果荀貞提出治尚書令等人罪的話,他該如何回答上,卻不意荀貞問出了這個問題來,他略略怔了一下,乃才反應過來,遂回答荀貞,說道:「荀公,朕剛才說想請你來,有件事情問你,想問公的便正是此事。數日前,太尉楊公等給朕上了一道書,說現下討伐南陽的戰事已經打完,車騎引王師已然凱旋,那麼再把董承留在洛陽,似乎已無必要,因請朕召董承還朝,……正好就在楊公上書之前,董貴妃因思念其父,而也向朕提出了請召董承還朝的請求,朕就臨時起意,下了這道令旨,召董承回朝。」頓了一下,像是向荀貞解釋似的,又補充了一句,說道,「荀公,朕覺得這不是什麼大事,小事一樁而已,故在下旨前,也就沒有專門詢問公的意見。」
話說完,看了眼中書令、尚書令、中書丞,劉協的怒火又騰騰冒上,與荀貞說道,「荀公,剛才朕令中書擬旨,先是中書令說擬旨此任系中書丞所負,後中書丞又說此乃大事,宜當先詢公意,……荀公!朕是天子,朕是聖上,朕是一國之尊,卻難道連召一個董承回朝的權力都沒有了麼?如果是國家的軍政大事,不用他們說,朕肯定也會首先徵詢公意,然召董承回朝之此等小事,荀公你又是剛凱旋,朕知你近日忙得很,也要打擾公,徵詢公之意麼?」
劉協的語氣里,已是分明透出了怒火和牢騷之味,荀貞卻仍面色如常,他微微一笑,說道:「陛下,召董承回朝這件事兒,陛下說是小事沒錯,可卻也是大事。」
劉協愕然:「荀公此話何意,何謂是小事,又是大事?」
荀貞說道:「小事者,對董貴妃言之,這當然不算什麼大事,陛下自可完全做主,可對朝廷言之,這可是不折不扣的大事啊。」
「對朝廷言之?」
荀貞慢條斯理,微笑說道:「陛下,董承不僅是董貴妃之父,他並且是領兵的將軍,其帳下有精
兵兩千餘,兩千多人的部隊,怎可隨意調入朝廷?」
劉協聽了,遲疑說道:「如此說來,倒的確是朕考慮不周了?」
荀貞笑道:「陛下天縱英明,又哪裏有什麼考慮不周的,這只不過是陛下的一時疏忽罷了。」
「荀公,那依你之見,這召董承還朝此旨,朕是下錯了?」
荀貞答道:「陛下自然沒有錯,陛下適才已言,董貴妃思念其父,這是董貴妃的一片孝心,我朝以孝治天下,董貴妃的孝心,當然是應當滿足,……由此,也能顯現出陛下的仁厚,因臣以為陛下召董承還朝並無錯也。」
劉協大喜,立刻轉目尚書令等人,說道:「聽到車騎的話了麼?車騎也以為朕之此旨沒有錯!汝等還不趕緊遵從朕意,擬旨召董承回朝!」
尚書令等調整了一下跪拜的方向,面朝向劉協,行禮說道:「臣等遵旨。」
便有趙悅這個擅察言觀色的,又將筆墨紙硯捧給中書丞,由他擬旨。
卻在中書丞下筆之前,荀貞在旁淡淡地說了一句:「召董承還朝的旨意,擬定以後,便下尚書,即傳洛陽。」
中書丞恭敬應諾,隨後提筆在手,便就書寫令旨。
很快,聖旨寫完,讀與劉協聽聞,寫的是:令召將軍董承還朝。
劉協滿意地點了點頭,落上玉璽,當場交給了尚書令,命他當日送出。
等尚書令把令旨收好,荀貞說道:「此事既畢,你們且先退下,我有要事進奏陛下。」
尚書令、中書令、中書丞三人慌忙應是,向劉協行禮罷了,三人遂退出殿外。
卻到殿外,三人往宮外行走間,中書丞趕上尚書令,問道:「荀公剛才話意,公可聽懂了?」
尚書令低頭往手中的聖旨上落了一眼,說道:「旨意寫得明明白白,我如何能不解車騎之意?」
原來「召董承還朝」與「召董承率部還朝」,這是兩個意思。
此道擬下的聖旨,只說了召董承還朝,而沒有召其部還朝,這可不是一兩個字的差別,內涵的意思已是截然不同。劉協當時沒有聽出荀貞話裏邊的不同意味,但中書令、尚書令、中書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