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重要的議題。
李邦華對於朝政掌故頗為清楚,也明白為何朱慈烺要將目光盯在朝鮮身上。
緣由,又要從福建說起。
福建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有經商與讀書的風氣。後者不提,對於前者,靠海吃海,不少人打漁之外,也都紛紛去做了海商。
同時,自從倭寇平定過後,大明也有不少有識之士開始反思。
很多官員都意識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一點「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禁商猶易,禁寇實難。」
很多人都漸漸明白,倭寇之中,固然有日本浪人武士,有日本商人,但更多的「倭寇」反而是在東南沿海活不下去的普通大明百姓。
不解決東南沿海的經濟問題,倭寇就是一個永遠斷絕不了的問題。
故而,朝堂對於海禁的態度開始改變。
隆慶元年,福建巡撫徐澤民上奏請開海禁,由此,福建月港開始有限制有條件的開放海禁。雖然海禁開放了依舊有諸如限制日本,不許外國人來華貿易等等規定。但無論如何,中國的海外貿易重新開始了。當然,過去兩百年的朝貢貿易也由此結束。
只不過,讓朱慈烺感覺不爽的是,福建等地雖然依舊是大明領土,其中盤踞着的土著們也依舊是以大明官員自居。但朝廷的政令是否能貫徹在福建,尤其是貫徹在海外貿易之上,所有人都是心知肚明。
朱慈烺當然是因為心知肚明,所以才將注意打到了朝鮮身上。
這並非意味着皇帝陛下面對福建的地頭蛇例如鄭芝龍選擇了退卻,則是朱慈烺很簡單的算了一筆賬。
福建之所以成為海外貿易的中心,不外乎是政策上的便利。
但對於朱慈烺而言,顯然有更好的選擇。
想要吃下海外貿易這一塊肥肉,並非只有開支浩大的戰爭一條路。
第十八章:海外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