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筆趣小說網 www.dabiqu.com
李沐已經接到了劉仁軌和李義府的聯名戰報。
這個戰果着實出乎李沐的預料。
可能說是驚喜,這份捷報讓半島的局勢完全在李沐的掌控之中。
原本李沐還擔心着石見僅五千神機衛孤懸海外,欲放棄石見,讓劉仁軌、李義府率軍撤回半島的。
可不想,李義府以倭擊倭,還取得了如此大的戰果,這確實刷新了李沐的世界觀。
原來,這個時代,也可以有「倭奸」的啊。
由此,李沐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如果組織起一支高句麗、百濟人組成的軍隊,去打倭國,會怎麼樣?
或許,這因為這個偶發的事件,讓李沐對日後的南征北戰,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以夷制夷。
李沐遂去信褒獎了劉仁軌和李義府,並告訴他們半島戰事已經勝利,結束只是時間問題,如果倭國大舉來攻,則堅守石見,唐軍會以最快的速度渡海支援。
可事實證明了,李沐對倭國的判斷是錯誤的。
倭國在得知兩路渡海大軍皆遭阻擊大敗之後,便心中恐懼。
蘇我蝦夷生怕唐軍在半島的大軍突然渡海,借向倭國問罪,踏足石見。
這樣,倭國本土的戰火就會點燃。
同時,蘇我蝦夷更害怕大唐捨棄自己,支持蘇我倉麻呂。
所以,蘇我蝦夷在第一時間,派出了一使者團,前往熊津城,欲與唐軍和談,尋求一個體面退出戰爭的辦法。
李沐得知倭國使團在熊津等候自己的接見,便率軍南下,去了熊津城。
這個時候,李沐其實也不想立即與倭國開戰,特別是舉國之戰。
高句麗這麼大一片土地需要時間消化,靺鞨的戰爭罪需要去追究。
而國內,李世民這段時間的「不做為」更讓李沐心中有些擔憂。
熊津城中,李沐向倭國使團提出了唯一一個要求。
那就是倭國必須向大唐開放所有口岸,並在五年內對大唐的商人和貨物免稅,五年後也須給予最惠國待遇。
其實,倭國原本並不向大唐商人徵稅,這稅的起因還是李沐自找的。
大唐原本也沒有向東洋、西洋商人徵稅的先例。
可李沐出任江南東道總管後,就設置了商稅署,特別是華亭港建立之後,所徵收的進口稅,那叫一個狠,五成甚至一倍的稅,基本割去了外國商人七成的利潤。
各國商人回國之後將此事稟報了本國的朝廷。
於是,倭國就開始效仿大唐,開始向大唐的商人和貨物徵收高額商稅。
大唐商人,特別是江南道的商人,對此頗有微詞。
李沐就想,藉此次戰爭,逼迫倭國簽署城下之盟。
經過幾次的交涉,倭國朝廷還是答應了李沐的要求,但也隨之提出了一個要求。
就是釋放被李孝恭部和李師部包圍的三萬倭軍。
說包圍,那是客氣。
事實上,這支殘部就差被屠殺了。
這支殘部就是被劉仁軌率三萬「和平軍」偷襲的那支渡海部隊。
他們在遭遇偷襲後,倉惶西逃,對馬海峽,倒是登陸了原定目標首原城。
可問題是,被劉仁軌偷襲之後,不但損失了二萬士兵,連同大半的糧草、軍械都損失了。
這讓他們在登陸之後,只能就地劫掠來維持大軍的消耗。
可這樣一來,他們的行軍路線很快被李孝恭掌握。
接下來的事,就很容易理解了,李孝恭在李師的配合下,迅速將這支倭軍殘部困在首原與至留城之間。
之所以一直沒有發動進攻,是李師的主意。
他向李孝恭諫言,認為這支倭軍已經喪失了戰鬥力,與其逼入絕路,激起他們拼死一戰,不如任由其因缺糧少衣,士氣低落而自動崩潰。
李孝恭採納了李師的建議,只圍不攻。
所以,等李沐與倭國簽署了和解協議,倭國使團將這支殘部帶回國時,這支軍隊已經不象是軍隊,更象是三萬逃難的乞丐。
……。
之後,李沐帶着李師隨行,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