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飛快的把刀魚處理完成,放在透明蒸鍋里,現場點火清蒸。
所有人看着眼前逐漸蒸騰的水氣,江刀魚身上的鱗片居然慢慢化成點點油滴,整個魚身色如熔脂,顏色越發透明。
聞一鳴沒想到居然現場能見到江刀的做法,也很好奇,聞着氣味的變化,感嘆道:「清蒸不但能完美表達刀魚的鮮美,還能除去唯一的土腥味。白銀魚身臥在清湯之中,暗香犖犖,惹味牽腸,已經不是言語能表達!」
「肩聳乍驚雷,鰓紅新出水,佐以姜杜椒,未熟香浮鼻。河豚愧有毒,江鱸漸寡味。」
凌雨馨輕聲道:「自古讚美刀魚的詩句很多,陸遊說:鮆魚蓴菜隨宜具,也是花前一醉來。梅堯臣言:「已見楊花撲撲飛,鮆魚江上正鮮肥。」
「最出名的還是蘇東坡的那句,恣看收網出銀刀,將陽春三月,桃花初開,漁家捕撈刀魚的場景描繪得通俗易懂,既有動感,又有現場感。」
劉師傅眼前一亮,笑道:「作為廚師來說,正宗江刀魚眼小,魚鰓鮮紅無比,鬍鬚黃,尾暗黑。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品味道,江刀鮮美不是湖刀能比擬!」
「清明前細骨軟如綿,清明後細骨硬如針。清代美食家認定刀魚是「春饌妙物」,只因刀魚味美過時不候,清明一過,肉質變老、骨頭變硬,從而美味大減。」
「為了解決刀魚刺多易卡喉的問題,袁枚的《隨園食單》提供了兩法:一是用極快刀刮取魚片,用鉗抽去其刺;二是快刀將魚背斜切之,使碎骨盡斷,再下鍋煎黃……臨食時竟不知有骨。至於油炸刀魚使之酥枯再食,則被袁枚視為駝背夾直,其人不活,暴遣天物!」
「老百姓也有自己的辦法,有兩種方法很有意思:一是刀魚飯,將刀魚釘在細木架上,或乾脆釘在木質鍋蓋上,放在飯鍋中蒸煮。等到飯熟,魚也爛了,魚肉全掉在飯中,而魚刺則留在木架或鍋蓋上。」
「另一種可稱為肉皮法,先揭下刀魚皮,可帶出部分刺,然後刮出其肉,覆蓋在肉皮靠肉的那一面,再以刀背或木柄輕拍,那些煩人的魚刺便刺入肉皮之中,此時再用刀抹一下,便是全無骨刺的刀魚肉。
「其實曾經刀魚在尋常百姓家最常見的做法是餛飩和面,刀魚餛飩原本是江南尋常小吃,餡料除了刀魚還要有秧草和雞蛋,口感細膩,清香。不過現在每條三兩重的刀魚,三月中旬的市價最少4000一斤,誰還捨得拿它包餛飩?」
「不過清明是刀魚的宿命,因為刀魚在清明前後會進行交配,然後骨頭開始變硬。幸好有這一硬,價格才會一落千丈,原本數千元一斤的金貴貨頓時花容失色,成了幾十塊錢一斤的破落戶!」
「這個時候尋常百姓才得以買一些回來,做刀魚餛飩。美味經過折騰,回到本來面目,其境遇猶如「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人間的起落沉浮也不過一條刀魚而已!」
一番話贏得眾人大笑,刀魚已熟,開始品嘗。果然鮮美異常,入口即化,跟剛才逆魚的緊實口感截然相反,各有千秋。
所有人大快朵頤,胡建民自然豪氣,高價空運來的正宗刀魚,加上劉師傅的高超廚藝,隨便吃,管飽!
「貴客留點肚子,今天還有一道菜,最後壓軸,是我個人最喜歡的美味佳肴!」
眾人一聽劉師傅居然這麼說,無論是逆魚還是江刀都是難得美味,好一個鮮字了得!
「還有更好吃的?」凌天成拍拍肚皮,打趣道:「劉師傅可不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前面兩道水平已經很高,難不成最後一道更厲害?」
一頓飯下來大家熟悉,說起話也輕鬆起來,劉師傅笑而不語,示意侍女上菜。大家好奇的盯着大砂鍋,熱氣騰騰,不知道裏面是什麼?
「咦?難道是……」
聞一鳴深吸口氣,有些吃驚道:「魚湯?好多種魚的味道!」
一句話讓劉師傅徹底心服口服,眾目睽睽之下慢慢打開鍋蓋,裏面居然是一鍋乳白色的魚湯,上面漂浮着各種小魚,最長不過兩寸。
「長江雜魚湯!」劉師傅介紹道:「所謂雜魚就是一些小魚,顧名思義就是「小」和「雜」,也喊成小糙魚、貓魚,是一個數量眾多的草根階層,有鰟鮍
第82章 雜魚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