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按照每分鐘12箭的標準,可以射出26箭,總計31200箭,就算弓箭命中率只有3%,線列步兵也基本全滅。
排成密集陣形萬箭齊發也是很可怕的。
這是因為弓箭手在遠射時可以採取拋射,所以1200人即使排列成較為密集陣型仍然可以同時射擊,而隨着線列步兵行進速度越來越近,弓箭手的命中率會急劇上升,所以走到50米距離的時候,基本屬於人形靶了。
線列步兵能否行進到某個距離就開始衝鋒。
步兵的衝鋒速度比起騎兵來慢得不是一星半點,在100米距離發動衝鋒,起碼需要20秒時間。
在這段時間裏,弓箭手可以射擊4輪,也就是4800支箭,如果採用邊射邊後退的風箏戰術,還可以大大延長交戰時間。
對於線列步兵來說長距離衝鋒會消耗大量體力,對接下來的肉搏非常不利。
所以在這種特定的條件下,線列步兵真的是拿英國長弓手沒什麼好的辦法。
既然長弓手這麼厲害,為什麼英國人在火藥武器出現後迅速就將其淘汰了。
因為優秀的長弓手訓練起來比拿滑膛槍的步兵困難太多了,好的長弓手需要長時間地磨練技藝,英國當年傾全國之力,才培養出來一小撮長弓手,當時英王規定,全國所有男子,從12歲到65歲,只要是身體健全都要在每周日集中進行長弓訓練。
長弓手因為長期拉弓射箭,脊柱都產生了變形。
而滑膛槍手的培訓十天半個月就可以了,反正當時的槍也打不准。
剩下的就是軍官的皮鞭和棍棒教育,讓士兵害怕受罰勝過害怕死亡。
兩相權衡,有頭腦的人都會做出正確地選擇。
中國為何沒大規模出現西方那種排隊槍斃式的火槍陣。
中國為何在火槍出現後的幾百年裏,沒大規模出現西方那種排隊槍斃式的火槍陣。
為什麼中國的弓在軍隊裏一直被使用到十九世紀。
中國並沒有自主的發展出那樣的戰術,只有與之型似神非的排槍戰術和各種陣型。
這些戰術或多或少的都有一定西方近代戰術的特點,但是還稱不上是真正的近代戰法。
它們都沒有體現,或者說沒有完全體現近代線式戰術的核心理念。
這也是清代後期軍隊的一個特點--,既有新式作戰方式的成分,又擺不脫舊軍制的形態。
受制於清後期整個軍事體系的落後和士兵訓練水平的普遍低下,這類戰術在清軍中也並沒有完全發揮出其應有的威力。
清軍確實大規模使用這類戰術,而且應該相當早,不會晚於18世紀。
但是很遺憾,這類戰術和歐洲近代的任何一種戰術體系都毫不搭邊。
這些人拿着火槍對射,和他們幾百年前的同行拿着弓箭對射,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區別。
清軍這種所謂的「排隊槍斃」的問題在於,一是清軍部隊的素質不足以單純靠射擊擊潰敵方。
二是鳥銃、抬槍這樣的火槍不足以勝任線列戰爭的需要。
像晚清那種低素質軍隊,如果拉出去排隊槍斃。
最多也就對射幾輪,裝填效率就會嚴重下降。
很多人會逃跑或者趴在地上躲子彈,這時候就必須讓肉搏部隊頂上去。
而火繩槍的火力密度也不足以完全靠射擊在有效射程內打退敵軍肉搏衝鋒,充其量只能削弱對方和打亂陣型,但是燧發槍卻可以做到。
因此清軍火槍兵只能像西班牙方陣那樣,打幾輪就退下去。
即便是歐洲軍隊也是先有燧發槍後有線列陣的。
所謂近代軍隊,他們繼承了古典****時期的軍隊的傳統,強調紀律和集體配合,而非個人的戰技和武勇。
他們裝備了火槍,不是因為那個時期的火槍在性能指標上優於弓箭,而是加裝了刺刀的火槍可以讓他們兼顧遠射和肉搏,從而讓他們的組織紀律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
在戰場上,他們以連為單位列成嚴整的橫隊,此時一個營甚至一個連就是一個獨立的戰術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