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的程度遠超過道聽途說。
有武將反應過來霍然站起身,大喝道:「來人,抓刺客!」
那李淵也看到了旁邊突然出現的門,立刻高興的從龍椅上蹦起來,高聲說道:「神人來了!神人來了!」這神人真是不經念叨,一念就來了。
守在殿外的禁軍一聽到大殿中有刺客,立刻呼啦啦衝進來一大片。
一進到大殿中,葉謹瑜有點發懵,他沒想到這邊會有這麼多人在,士卒還在不斷從各處門中湧入;在盔甲嘩嘩嘩的碰撞聲中,大殿中一下子就擠滿了人。
不過面對這些人葉謹瑜已經不再那麼害怕了,因為他知道自己在李淵身邊,李淵必然會保自己。
果然,李淵看到神人有些受驚後,連忙一揮手,道:「此神人乃我大唐之福星也,諸將不可造次;速速退下!」
皇帝的話猶如打了浴缸的閥門,又一陣嘩啦啦的盔甲碰撞聲,禁軍士兵如潮水般退去。大殿裏再次空蕩起來。
看着給自己解圍的皇帝,葉謹瑜一時之間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打招呼;因為他不知道自己要用怎麼稱呼皇帝。叫李淵?人家年紀這麼大了,就算他不是皇帝,只是一個普通老人,直呼其名也不禮貌。叫陛下?還是叫大唐皇帝?大唐天子?做為一個生在九零後,長在新世紀的現代青年,這種叫法給人一種好奇怪的感覺。
算了,入鄉隨俗吧。葉謹瑜學着拱手向李淵微微彎腰,開口說道:「見過皇帝陛下。」然後又看向大殿上目瞪口呆的眾人,很是疑惑的問道:「皇帝陛下,你們這是?」
「哦!」皇帝看向群臣掃了一眼,最後目光放在了還舉着笏板想要匯報的大臣身上,隨口說道:「今日早朝,正在商討度量衡的事宜。」
「度量衡啊。」葉謹瑜點頭表示明白,歷史書上說過秦始皇搞過書同文,車同軌,統一了度量衡;沒想到唐朝也會搞這個。
李淵這會很高興,看到葉謹瑜點頭,信口問了一句:「神人對這個也懂嗎?」
「略懂!」問的人隨口問,回答的人也是隨口答,只是當葉謹瑜隨口回了李淵一句後,突然想到以後要長期跟大唐這個時空打交道,要不趁着這個機會,了解一下本時空的度量方式;當然要是能統一一下兩個時空的度量衡那就更好了。
於是他問道:
「陛下,不知大唐的量具都是什麼情況?」
這個問題把皇帝給問住了,身為大唐皇帝,日理萬機,哪有時間管升斗小民的斤斤計較。回答不了神人的問題,只得看向階下還站着的太府寺文官,向他求救。
那文官倒是識趣,見狀立刻接話道:「啟奏陛下,度量衡設置上,我大唐隨隋制:長度以北方秬黍中等大的為準,長一黍為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一尺二寸為大尺,十尺為丈。體積也以秬黍中等大的為準,容一千二百個黍為龠,兩龠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三斗為大斗,十斗為斛。重量也以秬黍中等大的為準,一百黍的重量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三兩為大兩,十六兩為一斤。」
這位官員對於自己的本職工作那是相當盡責的,說起其中的內容來條條是道;但葉謹瑜卻是滿頭霧水,這裏頭十個量詞他頂多聽過五個;在生活當中能用到的更是曲指可數。
不過意思他倒是大概明白了,那官員的意思就是大唐的度量衡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一種叫秬黍的作物上;以長度單位為例,一個中等大的秬黍為標準,一個秬黍就是一分,十分就是一寸,十寸是一尺。
同樣的,體積單位同樣建立在這種叫秬黍的作物上,依舊是選中等大的秬黍,一千二百個秬黍為一龠,這個龠是個什麼東西葉謹瑜暫時不明白,但他理解了二十個龠就是一升,升這個量詞葉謹瑜小時候在家用過。
重量也是以中等個頭的秬黍為準,一百個秬黍就是一銖,二十四銖一兩,十六兩一斤,也就是半斤八兩。
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是極其複雜的、特別不標準的度量衡,葉謹瑜忍不住搖頭。
皇帝看着葉謹瑜搖頭,問道:「神人莫非不認可我大唐的衡量制度?」
葉謹瑜心說,這讓我怎麼跟你講,難道說大唐皇帝啊,你們這衡器不科學啊!你們設定了中等大的秬黍就是所有衡器的標準,那這個中等
第十四章 唐度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