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矛盾之後就會形成抱團,有了抱團自然也就有了派系。
除此之外,帝王們為了方便玩弄制衡之術,也都會有意無意的讓自己麾下的大臣形成兩派。
趙國當然也一樣,在趙丹的爺爺趙武靈王執政的時候趙國的派別還不明顯,但是到了趙丹的父親趙惠文王的時候這種派系的區別就相當明顯了。
此時的趙國政壇中主要活躍着兩派,其中的一派是「公族」,另外一派則是「布衣」。
公族是戰國時期對王族的一種稱呼,這裏公族派指的就是趙國的皇親國戚、高門貴族,屬於天生就是權貴,天生就是高人一等的人。
平原君趙勝、平陽君趙豹以及上大夫樓昌就是公族派的代表。
另外一派「布衣」則完全不同,這些布衣派的大臣們出身都是平民百姓,都是白手起家、憑藉着自己的能力贏得君王的信任,一步步打拼上來的。
兩位趙國上卿藺相如以及虞信,還有正領兵在外的大將軍廉頗都是布衣派的頭腦人物。
這樣一來,公族和布衣兩派就正好在六人集團之中打成了三比三的平手,方便了國君在其中左右逢源,進行制衡和調解,從而牢牢的把最高權力掌握在國君自己的手中。
在長平之戰剛開始爆發的時候,由於公族派內部的分裂(平陽君趙豹不同意接手長平,平原君趙勝卻同意),以及布衣派的廉頗本就是此時趙國最出色最優秀最有名氣的大將,所以布衣派的廉頗得以率軍前往長平,和秦國左庶長王齕率領的秦軍對抗。
也就是說,一開始這布衣派是佔得先機的。
但隨着廉頗在長平方向的戰事不利,幾個月來不但損兵折將而且還丟了兩道防線,此消彼長之下公族派這邊的聲音自然就大了起來,並且強烈請求趙丹換將!
換誰?當然就是換上此刻公族派之中最負盛名的一員大將,馬服君之子——趙括!
其實想想就知道了,如果不是有着相邦平原君趙勝、平陽君趙豹以及上大夫樓昌這些趙國大人物的鼎力支持,歷史上的那位趙孝成王縱使心中再有不滿,又怎可能在長平之戰的關鍵時刻,因為區區幾句謠言而撤下廉頗這種名滿天下的大將呢?
要知道此刻廉頗的職位可是趙國的大將軍,這個大將軍可不僅僅是一個稱號而已,它是一個官職,用後世的話來稱呼就是「趙國陸軍總司令」。
一個陸軍總司令,這是能說換就換的嗎?
更何況廉頗也不是朝中無人的,在「負荊請罪」那個著名的典故之後,廉頗和趙國上卿藺相如就結成了政治上的同盟,而且是牢不可破、直到藺相如死去都沒有絲毫改變的那種鐵杆同盟!
後世之人大部分都將目光聚焦在了趙孝成王趙丹、廉頗以及趙括這三位主角身上,卻往往忽略在這換將之事的背後,整個趙國高層所有大人物都捲入其中的、關於公族和布衣兩派之間的政治博弈。
而今天,正是兩派的這一場關於換將的政治博弈來到最高潮的那一刻。
布衣派的領袖人物,趙國上卿藺相如咳嗽一聲,心知此刻己方正處劣勢,必須主動出擊,於是便強撐病體先行開口了。
「大王,換將之事,萬不可行!若行之,則我軍必敗也!」
第二章 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