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薊都。
年輕的燕太后坐在上首主位上,表情十分嚴肅的注視着面前的齊國使者,一字一頓的緩緩說道:「齊王當真確定此事屬實?」
使者點了點頭,畢恭畢敬的對着燕太后說道:「回太后,這件事情乃是我國大司徒匡梁將軍在前線親自觀察了趙軍的行動之後得出,絕對做不了假。」
頓了一頓之後,這名齊國使者又繼續說道:「如今趙王打算聯合韓國和楚國兩國瓜分魏國,魏國已經是岌岌可危。若是魏國被滅亡的話,那麼此後趙國將一家獨大,從此再也沒有任何人能夠限制趙國了,燕國亦是危在旦夕。還請燕後為了大局着想,速速與吾王發兵一同支援魏國。」
雖然聽起來很有煽動力,但是燕太后並沒有就這麼十分輕易的就答應了齊國使者的要求,而是下意識的看了一眼坐在下首的燕國相邦樂間一眼。
從樂間的表情來看,這位燕國相邦顯然也正在思考之中,一時半刻並不能夠給出任何的答案。
於是燕太后重新將目光投向了面前的齊國使者,對着面前的這名齊國使者說道:「還請使者先行迴轉歇息,若是有了消息之後,老婦定當第一時間告知使者。」
目送着齊國的使者離去之後,燕太后這才將目光再一次的一回到了樂間的身上,對着樂間說道:「昌國君,汝為何剛才遲遲不開口?」
這句話一說出來,樂間的身體微微一動,這才突然回過神來。
其實這位昌國君剛剛想的並不是這一次的戰事,而是另外一件事情。
有關樂氏一族的事情。
說起來樂間的父親樂毅乃是趙國人,但是如果仔細追根溯源的話,那麼樂氏一族的先祖乃是當年戰國初期魏國第一代霸主魏文侯魏斯手下的大將樂羊。
當時的樂羊奉魏文侯之命滅掉了中山國,將中山國併入了魏國的領土之中,隨後樂氏一族就為魏國鎮守中山。
但是在二十多年之後中山國成功復國,位於這裏的樂氏一族又成為了中山國的國民。
直到後來趙武靈王滅掉了中山國,樂氏一族再度歸入華夏,從中山國的國民又變成了趙國人。
在樂毅之後,樂氏一族就分為了兩支,一支依舊在趙國的中山故地,以樂乘作為族長,另外一支則是回歸燕國,以樂間作為組長。
照理來說,樂間乃是燕國相邦、又有封君之位、還足夠的年輕,加上又是上一代族長樂毅的兒子,從各方面來說都要勝過樂乘,所以燕國之中的樂氏一族興旺發達似乎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問題在於,燕國在如今的戰國七雄之中僅僅不過是一個倒數的弱小國家,而趙國卻是如今天下最強的那個國家。
所以說樂乘雖然僅僅是趙國的南軍中郎將,即便是在趙國軍方也只能算是廉頗和龐煖之下的第三號人物,但就是在這區區的第三號人物的率領下,趙國樂氏這些年十分平穩而低調的發展着,勢頭卻已經隱隱超過了燕國的樂氏一族。
這種結果,無疑是自居正統的燕國樂氏一族所不喜歡見到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去年諸侯於邯鄲會盟之時,當時燕國樂氏和趙國樂氏也藉機進行過一次見面。
這次見面的目的原本是為了讓同出一源的兩族聯絡感情,但是最後卻弄得十分的不愉快,而這一切不愉快的起因是因為趙國樂氏的族長樂乘希望樂間能夠配合趙國用裏應外合的手段,將燕國納入趙國的版圖。
對於這一點,樂間自然是不可能同意的。
如果說燕國真的這樣被併入了趙國,且不說樂間這個叛徒會被多少燕國人所唾罵,單單是燕國樂氏也要隨之合併入趙國樂氏之中的這個結局就讓樂間完全接受不了。
樂乘和樂間大吵一通,最終不歡而散。
剛剛樂間在思考的其實就是這個問題,如果說當時的樂間真的答應了樂乘那個裏應外合吞併燕國的計劃的話,那麼恐怕現在趙國就不會取攻伐魏國,而是選擇和齊國一同再度北上攻擊燕國了吧?
說起來,燕國如今也算是趙國唯一的一個腹背之憂了,如果真的能夠把燕國也一同吞併的話,那麼趙國只需要用一定的騎兵去防備草原之上那些早就已經打怕了的游